宛在堂的“何先生”

宛在堂如美人,美得寧靜,美得秀雅。她是西湖良景掬育出的大家閨秀,柔橈嬛嬛,嫵媚姌裊。遠望之,宛在水一方。近觀,青草芊綿,文黁浩蕩,逆時遐想,似可聞樓傳晨讀聲。

我去時宛在堂暫未開放,只得在周遭彳亍,依稀還可嗅到氤氳著的卷氣。對宛在堂的歷史了解不多,記得最清的當數1936年閩派著名詩人何振岱曾在此開堂辦學,傳道授業。當時何門麾下弟子無數,有愛國將軍吳石、名揚八閩的十才女和著名畫家陳子奮等。

談及陳子奮,還有段值得說道的師生佳話。何振岱在西湖有兩大好,一謂西湖魚,二謂西湖梅。何振岱歸閩後,失卻直接經濟來源,吃魚成奢侈之事。陳子奮敬師,偷將自己所屬的墨壺變賣,為恩師買魚。此墨壺現幾經轉手,藏於福建省博物館。

聽罷,心緒有所觸。我在感動於何振岱與弟子間的惓惓深情之餘,也不禁思忖起當年在此辦學的“何先生”。昔日,學堂常由年高德劭的“先生”所辦,開門招徒,育德授文,傳承有序。宛在堂里的“何先生”,也自有其千秋值得品味。

何振岱對弟子的教育如甘霖、和風,沐人於無聲。古語中“儒”有“濡”之意,謂以自我的道德素質與文學涵養浸潤眾生。風不念酬謝,不擇貧賤,潤澤萬物,潛移而默化。何振岱教學亦不分三六九等,一視同仁。教弟子時,更是傾囊相授,無所保留,其門下弟子無形中常可感師之德馨滂沛、文風浩蕩。

如此耿直的教學之道正是何振岱性格的縮影。儒、道有言,師者可與天、地、君、親並列,為師者必兼德顧才,其中又以德為先,才為後。何振岱開堂辦學時,世人皆以入何門為幸,絕不僅因其名聲斐然,更因其秉性狷介。何振岱從京歸閩,不戀宦海,和光同塵,以育人為己任。何振岱時常勉勵學生先器識而後文藝,不僅要潛心學問,更重要的是先學做人。何先生的高山景行如春風夏雨,始終浸潤著弟子。故陳子奮願為恩師沽墨壺買魚。後又有其門下得意弟子吳石,為了解放事業而慷慨就義。

何振岱對學問的醉心也時刻感染著弟子,皓首窮經是其一生的寫照,何門下弟子也隨其性,大多潛心鑽研學問,才華橫溢。何振岱研學,注慎獨、善思量、惜筆墨、重切磋。何振岱每下筆都極其講究,在他看來,文字一旦成型就被灌入靈魂,不可褻瀆。故他常命弟子將廢棄的紙用火燒毀,不可隨意丟棄,以示尊重。同時,何振岱常在宛在堂舉辦雅集,命儔嘯侶。在雅集上讓弟子注重互相交流,從善如流,宛在堂由此成了不少名片佳作的誕生地。

如此教書育人的“何先生”在我看來比昔日達官顯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思想顯然有著超前的價值,育人從古至今都是國之大計。從孔子收三千儒者到教育為立國之本的理念,時光證明著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幼齡入學,得習德文,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相信強民,自可強國,這將是一個民族最大的張力。

今夕宛在堂雖歷經歲月嬗變,卻依舊姽嫿如初,微風拂煦,旭日臨窗,“何先生”的教育之功如同西湖的茂樹蔭蔚,膏澤後人,生生不息。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5-24 10:05:06
宛在堂的“何先生”_宛在堂的“何先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