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不應只體現在“吃”上

年頭歲尾,不少文化媒體盤點2015年中國文化的成績、發展和趨勢,其中談到中國的食文化在朝著更廣闊的空間進發,中國人的“吃”越來越成為國際視野下的一種現象。

去年夏天,拍黃瓜走出中餐館,進入了紐約的墨西哥風味餐廳和漢堡店。按照當時美國《紐約時報》的說法,拍黃瓜甚至已成為紐約的一股潮流。

而同樣在去年,在紐約創業賣煎餅果子的北京姑娘小李也走上了讓中國小吃國際化的道路。雖然並沒有像拍黃瓜那樣廣為人知,但“一天也能賣到將近200份”。

對這樣的“中國文化的成功輸出”,國人有著難以言喻的自豪。

據文化媒體報導,近日,人氣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成的電影版《舌尖上的新年》在京舉行首映禮。《舌尖上的新年》通過展現中國廣袤大地上奇絕的年貨食物,串接一個個新年故事,用鏡頭語言保存一部民族生活史和文化檔案。

中國人的“吃”文化,再次成為近期文娛或文化的焦點。這些關於“吃”的話題不僅引發了人們對美食的渴望,更帶動了相關產品、物品的行銷。其實,這樣的文化熱點,正是源於國人“吃心太重”的文化心理。我們國人自古以來對吃就非常看重、執著,諸如“民以食為天”“食不厭精”“食色性也”的說法數不勝數,總之,在“吃”字上面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是很多的。當然,對於中國人的“吃”,見仁見智。

這就談到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這一問題。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我們不能僅僅有“吃”的文化,我們的民族也不能僅僅是一個美食文化發達的國家,我們必須在當今世界上拿出真正可以自豪和驕傲的文化、思想、科學技術這樣的精神財富。

其實,社會文化的組成是多樣化的,其中不僅包括飲食,還包括藝術、音樂、文學、思想、哲學、科學精神等等,尤其是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往往和這個國家的以藝術、音樂、文學、思想、哲學、科學精神為代表的整體文化水準有關。美食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全部。所以,我們必須有更多的文化追求。

現在,我們經常談文化軟實力,談文化輸出的重要意義。美食文化,當然可以是代表我們民族文化的,但我們在社會文化、思想哲學、經濟政治、教育管理、科學技術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卻還有很多差距,對世界文化的滲透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更缺乏廣度和深度。這反映了我們國家在文化軟實力發展方面的欠缺。“吃”文化熱,折射出的正是我們在文化生態方面的“冷”和“熱”的失衡。

除了對“吃”的文化的熱情和痴迷,我們還要呼籲藝術界應有藝術大家、文學界應有文學大家、哲學界應有哲學大家、經濟界應有經濟大師。這更需要我們用民族的偉大的文學、深刻的哲學、精緻的詩學、宏大的美學、發達的科學、健全的教育……去建樹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

來源:福州日報 2016-01-15 12:39:11

杜浩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


中國文化不應只體現在“吃”上_中國文化不應只體現在“吃”上作文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