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八方景仰黃帝陵

這裡是普通百姓心馳神往的家園,這裡是海外赤子朝思暮想的牽掛,這裡是全世界華夏兒女魂牽夢縈的血脈。

清早從西安登車,費時3小時趕往黃陵縣,去祭奠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去拜謁我們炎黃子孫的先驅,去瞻仰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

步入木柵欄大門,邁過石拱橋,順著平坦的石階拾級而上,一座牌坊形大門聳立高台,牌匾上方寫著三個巨大的金字:軒轅廟。石柱上一副醒目的楹聯吸引了我的目光:“開天闢地始祖神聖通四海;人文光輝千秋永照遍九州。”如果說這座山門小廟因建築年代不久而顯得簇新的話,那么當我進入小院之後,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一個古樸典雅的庭園。左右並排四株柏樹古韻盎然,那粗壯的主幹,那扭曲的紋理,那蒼勁巍峨的枝叉,無不令所有路過的人駐步凝視,進而張大了嘴發出無聲的讚嘆。四株柏樹中右側前排那株最為高大挺拔,旁邊立有一塊青磚圍砌的黑色石碑,上書五個篆體字:黃帝手植柏。這株柏樹高近20米,胸圍11米有餘,為陵園中眾多柏樹之冠。傳說這株柏樹是由黃帝親手種植的,距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了,當地民諺稱:七樓八拃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喻比樹之高大瑰偉。這株柏樹還有一個響亮的稱呼:中華第一柏。

小院兩邊兩條長廊是碑廊,保存著各個朝代不同時期的碑刻。小院正中的碑亭珍存著幾塊彌足珍貴的碑刻:一為孫中山先生1912年題寫,全文如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還有一塊是蔣介石於1942年題寫的“黃帝陵”碑。第三塊是 * 題寫的“炎黃子孫”碑。這些碑刻,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政黨對我們這位民族始祖的尊崇和景仰。

“人文初祖”大殿位於正前方,古色古香的殿堂建築,時刻流露出民族的原色。殿上牌匾是由著名的民主人士程潛先生題寫的,殿內供奉著黃帝的雕像,殿前的香爐中煙霧繚繞。

從大殿後門邁過,迎面一個寬闊的廣場,遠方一座四方形的大殿高大雄偉威震四方,這便是黃帝陵的主殿軒轅殿。古往今來,每年清明節的祭祀儀式皆在此地舉行。這裡曾留下歷史上風雲人物的足跡,漢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還有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等,現代的則有孫中山、蔣介石、毛 * 、 * 、 * 等。他們有的親臨祭祀,有的親筆祭文或題詞,表達對這位人文始祖的敬仰之情。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據史書記載:農曆二月初二,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當地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民諺。他15歲就被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天子位,統一三大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人類文明從此發端。後世人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黃帝逝世後安葬於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建廟祀典以來,這裡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

軒轅大殿後面那座黃土堆積的山包稱做橋山,就是黃帝的陵墓。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近4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陵前正南方有土築高台,即“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為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我懷著崇敬之情踏進這莊嚴聖殿,我飽含景仰之情一步三回首地離去。作為華夏兒女,我們理應繼承先輩們艱苦創業的豐功偉績,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民族的、更加燦爛的悠久文化。

來源:福州日報 2016-01-22 12:38:56
八方景仰黃帝陵_八方景仰黃帝陵作文0

周琦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