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二分無賴”揚州月

——再賞徐凝七絕《憶揚州》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首《憶揚州》是唐代詩人徐凝所作。徐凝,浙江睦州人(今桐廬縣),他初游長安時,因不願炫耀才華,沒有拜謁諸顯貴,竟不成名。南歸前作詩辭別侍郎韓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無人重布衣。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抨擊了當時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實學的社會現象。徐凝的詩風樸實無華,意境高遠,筆墨流暢、自然。

因他遠不如李白等詩人那么著名,大多數人也許並不很熟悉,但人們卻記住了他的名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許多人一提到揚州就情不自禁吟頌起來。如果說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 * ?”讓人們記住了瘦西湖上二十四橋,那么徐凝的名句則把當時人們對揚州的仰慕寫到了極致。

《憶揚州》全詩描述:揚州的少女們無憂無慮,笑臉迎人,嬌美的臉上怎能藏住眼淚,她們可愛的眉梢上所掛的一點憂愁也容易被人察覺。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吧,揚州啊,你竟然占去了兩分。“蕭娘”:指男子所戀的女子(詩詞中女稱“蕭娘”男稱“蕭郎”南朝以來已成慣例)。桃葉:晉代王獻之的愛妾,此處也代指青樓女子。無賴:是可愛可喜之意。說是“憶揚州”,實際上是一首懷人的作品,所以詩人並不著力描寫這座“綠揚城郭”的宜人風物,而是以離恨千般的綿綿情懷追憶當日的別情。不寫他自己的殷切懷念,而寫遠人離別時音容。前兩句,表達了當日的別離景象,蕭娘、桃葉均代指所思之人;淚與愁似是重複,而一個用“難”一個用“易”表達出來,不但不顯累贅,反而有反覆留連、無限縈懷之感。當日的愁眉,當日的淚眼,以及當日的慘痛心情,都化作別離後無窮的思念。在這思念殷切的時候,詩人唯覺一片惆悵,沒有可以訴說的人。後兩句便轉入:於是,抬頭而見月,但此月偏偏又是當時揚州照人離別之月,更加助愁添恨。雖然時光沖淡了當日的悽苦,卻割不斷 * 的思念。這種剪不斷、解不開的心緒,本與明月無關,但它曾照過離人的淚眼,好比對人有情,而離別後偏偏照著愁人,又好像無動於衷,這便顯得“可憎”。詩人在深夜抬頭望月的時候,原本欲解脫這一段愁思,卻想不到月光又來纏人,所以說明月無賴。“無賴”二字原本有褒和貶的兩重意義,這裡因明月惱人,有抱怨的意思。但後世因為驚賞這種揚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離開了詩人原意,只作為描寫揚州夜月的傳神警句來欣賞,這時的“無賴”二字又成為愛極的暱稱了。本來月光普照,遍及人寰,並不偏寵揚州。而揚州的魅力,也不是僅在月色。詩為傳神,有時似乎違反常理,卻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無賴的奇幻構想,也有它的淵源與影響。三分明月,使人想起謝靈運的名言。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後宋人蘇軾的《水龍吟·和章質夫楊》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也並不遜色。這些數目字,都不可以常理而論,它的藝術效果是驚人的。後來人讀了這首詩以後,對揚州的嚮往如醉如痴,致使“二分明月”成為揚州的代稱。至於“月色無賴”,後世如王安石“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中的“春色惱人”,即運用了同一手筆。

《憶揚州》是一首懷人詩,標題卻不明題懷人,而偏說懷地。詩人把揚州明月寫到了入神的地步,並用“無賴”之“明月”,把揚州裝點出無限的風姿,與《憶揚州》的標題吻合無間,因而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嚮往揚州的美好。這也許是詩人有意的安排,無論如何,這種大膽的藝術構思所產生的效果,不能不使人為之驚嘆。

來源:三明日報 2017-09-22 20:11:30
“二分無賴”揚州月_“二分無賴”揚州月作文0

徐榴珍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