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原文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詩詞問答

問:《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作者是誰?答:杜牧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杜牧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牧名句大全

書法欣賞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書法作品欣賞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閒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
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
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台,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
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注釋
此詩作於文宗開成(836-840)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城東有宛溪,城東北有敬亭山。城中開元寺,原名永樂寺,東晉時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慶弔喪,即生死過程。《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范蠡:春秋時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後,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五湖。
五湖:舊說太湖有五湖。

譯文二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連空,只有這淡遠的天空和飄忽的白雲依舊古今相同。
蒼山翠柏間百鳥飛來飛去,世世代代生活水鄉山寨中。
簾幕外千家承受連綿秋雨,日落西山傳來悠揚的笛聲。
內心裡悵惘無緣見到范蠡,只好掠過樹木凝望太湖東。

注釋二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縣一帶。開元寺:建於東晉,初名永安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名開元寺。水閣:開元寺中臨宛溪而建的樓閣。宛溪:又叫東溪,在宣州城東。夾溪居人:夾宛溪兩岸居住著許多人家。
⑵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文物:指禮樂典章。
⑶淡:恬靜。閒:悠閒。
⑷人歌人哭:語出《禮記,檀弓下》:“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意思是祭祀時可以在室內奏樂,居喪時可以在這裡痛哭,也可以在這裡宴聚國賓及會聚宗族。詩中借指宛溪兩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
⑸笛風:笛聲隨風飄動。
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縣)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事成後游於齊國,改名鴟夷皮子。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吳越春秋》中說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
⑺參差:高低不齊的樣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屬的滆湖、洮湖、射湖、貴湖等四個小湖的合稱,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別稱。其他在宣州城之東,屬江蘇省。這裡指太湖。

詩文賞析

這首七律寫於唐文宗開成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這裡做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里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於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游賞賦詩。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閒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繫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遊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並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語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接下去兩句,展現了時間上並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台,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於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複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裡,就是長期保持著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回不已,於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後,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於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後人所艷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雲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於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

詩人的情緒並不高,但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並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里”、“落日樓台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回惆悵互動作用,在這首詩里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余恕誠)

詩詞推薦

  • 述行賦

    蔡邕兩漢〕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時梁翼新誅,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貴於其處。又起顯陽苑於城西,人徒凍餓,不得其
  •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歐陽修宋代〕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乾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塘上行

    曹操魏晉〕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
  • 鳳銜杯(二之一·大石調)

    柳永宋代〕有美瑤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詩長簡。想初襞苔箋,旋揮翠管紅窗畔。漸玉箸、銀鉤滿。錦囊收,犀軸卷。常珍重
  • 十七日觀潮

    陳師道宋代〕漫漫平沙走白虹,瑤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春庭晚望

    蕭愨南北朝〕春庭聊縱望,樓台自相隱。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泉鳴知水急,雲來覺山近。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 採桑子·彭浪磯

    朱敦儒宋代〕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唐代〕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雲山路更賒。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聽鼓

    李商隱唐代〕城頭疊鼓聲,城下暮江清。欲問漁陽摻,時無禰正平。
  • 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劉禹錫唐代〕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西江月·五柳坊中煙綠

    向子諲宋代〕五柳坊中煙綠,百花洲上雲紅。蕭蕭白髮兩衰翁。不與時人同夢。拋擲麟符虎節,徜徉江月林風。世間萬事轉頭空
  • 南征

    杜甫唐代〕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三台·清明應制

    万俟詠宋代〕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
  • 夏日田園雜興

    范成大宋代〕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
  •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辛棄疾宋代〕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只消閒處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早春

    白居易唐代〕雪散因和氣,冰開得暖光。春銷不得處,唯有鬢邊霜。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白鬍桃

    李白唐代〕紅羅袖裡分明見,白玉盤中看卻無。疑是老僧休念誦,腕前推下水晶珠。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天淨沙·夏

    白樸元代〕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陽山道中

    佚名元代〕雨余春澗水爭分,野雉雙飛過古墳。眼見人家住深塢,梅花繞屋不開門。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
  • 秋水閣記

    錢謙益清代〕  閣于山與湖之間,山圍如屏,湖繞如帶,山與湖交相襲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屬,至是則如密如防,環拱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原文_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