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沁園春原文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甚時是休。
也不須驚怪,沈郎易瘦,也不須驚怪,潘鬢先愁。
總是難禁,許多魔難,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歡杳杳,後會悠悠。
凝眸。
悔上層樓。
謾惹起、新愁與舊愁。
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書郵。
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
須知道,□這般病染,兩處心頭。

詩詞問答

問:沁園春的作者是誰?答:蘇軾
問:沁園春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沁園春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蘇軾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感情就像成串的玉珠,悔恨如同流水,嚴重時是休。不必詫異,沈郎易瘦;也不必大驚小怪,白髮先愁。總是很難禁止,許多魔難,你喜歡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想想前歡杳杳,後來悠悠。
目不轉睛的凝望。後悔上層樓。只是引起惆悵,新愁壓住舊愁。向彩箋寫遍,相思字了,重封卷,密寄書信。考慮到他走,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眼淚收。要知道,這般的心病,兩人心頭。

注釋
連環:連結成串的玉環,比喻連續不斷。流水:流動的水,形容流逝的歲月。
驚怪:感到驚異奇怪。沈郎:指南朝梁沉約,亦借指腰肢瘦損之義。潘鬢( bìn):晉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鬢髮初白。
好事:特指男女歡會或婚配。
追想:猶回想。杳杳(yǎo):指渺茫。悠悠:指思念貌;憂思貌。
凝眸:注視;目不轉睛地看。惹起:引起。新愁:新添的憂愁。
相思:彼此想念。後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伊行:她那裡。

詩文賞析


這首詞托男女之情恨,抒極不平的心曲。正如《赤壁賦》中所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首詞婉轉言情,以鋪敘手法寫相思。這是蘇東坡學柳永作詞的一個明徵,當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連環,恨如流水”,起調是一組並列對句,以連環、流水為比,說此“情”、此“恨”不斷無休。
接著以一組扇面對句,說相思的具體情狀。依律,這組扇面對句,當以一領格字提起,此處連用兩個“也”字,用以鋪排敘說 ,一曰瘦 ,有如宛約一般,腰圍減損,再曰鬢髮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見二毛而發愁。“總是 ”二句,卻以散句入詞,接下句,均為直說,點明上文所說“瘦”與“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 ”。“好事”,當指男女間歡會等情事。因為時時刻刻惦記著這許多情事,無法自主,所以才有這無窮無盡的“情”與“恨”。最後,詞進一步點明,主人公所“追想”的“ 好事 ”就是“前歡”與“後會 ”,前歡已是杳無蹤跡,不可追尋,而後會又遙遙無期,難以預卜。“杳杳”、“悠悠”,與“連環”、“流水”相呼應,將所謂“情”與“恨”更加具體化。上片說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況。
下片變換了角度與方位,既寫主人公一方,又寫對方,並將雙方合在一起寫 。“凝眸。悔上層樓。謾惹起新愁壓舊愁 。”是過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說相思情景,謂怕上層樓,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舊愁”;一方面啟下,轉說當前的相思情景,新愁與舊愁交織在一起 。詞作說當前的相思情景,先說主人公一方,說主人公如何寫情書,寫好情書如何密封,封好以後如何秘密投寄 。“寫遍 ”、“字了”,謂其如何傾訴衷情,將天下所有用來訴說“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 ”,謂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數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時,詞作說相思,還兼顧對方,料想對方接到情書,當如何時時開看 ,“一看一回和淚收”。“料”字明謂假設。主人公從自身的相思,構想對方的相思,寫了對方的相思,反過來,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這般病染,兩處心頭”說,這種相思要不得,兩處掛心,將更加難以開解 ,道出了雙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詞戛然而止,言已盡而味有餘。
這首詞善鋪敘,常常在有條理、有層次的鋪陳之後,突然插入一筆,由一方構想另一方,構成錯落多致之意韻,婉轉傳情。

標籤:愛情

詩詞推薦

沁園春原文_沁園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