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大孤山

作者:陸游 朝代:宋代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乾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湧,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詩詞問答

問:過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是誰?答:陸游
問:過小孤山大孤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陸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陸游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定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裂縫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裡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裡有彭郎像,澎浪磯廟裡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隱沒了蹤跡。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就看到)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湧,(於是)急忙繫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注釋
1.《過小孤山大孤山》選自《陸游集·入蜀記》,題目是編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澤北,安徽宿松東,與南岸彭浪磯相對,俗訛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陽湖出口處,與小孤山遙遙相對。
2.烽火磯:設定烽火台的江邊小山。磯,水邊突出的岩石。
3.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春秋時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時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拋江:拋錨停船於江中。
5.嵌岩竇穴:裂縫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張口的樣子。竇,孔,洞。
6.傑然特起:高俊雄偉地拔地而起。傑然,形容高大的樣子。特起,拔地而起。
7.寶裝屏風:寶石鑲嵌的屏風。
8.潦縮:水位下降。潦,積水。
9.杜老,指杜甫。
10.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引自杜甫《次空靈岸》。意思是幸而船隻行駛緩慢,因此能盡情欣賞所經歷的一切美景。
11.巉:險峻陡峭。
12.信造化之尤物:誠然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造化,這裡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異之物,這裡指風景最美的地方。
13.與江山相發揮:樓觀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
14.昔人詩:指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詩。
15.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引自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估客,販貨的行商。漫狂,縱情、放蕩。世俗將彭浪轉稱彭郎,將小孤轉稱轉稱小姑,並傳說彭郎小姑婿。
16.徙倚:徘徊不忍去。
17.摶:持,抓。這裡指俊鶻用利爪抓住水禽。
18.廟祝:廟堂里管香火的人。
19.開帆入天鏡:引自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意思是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
20.沙洲葭葦:沙洲,江河邊上由泥沙淤積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葦,初生的蘆葦,這裡即指蘆葦。
21.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闊無邊。
22.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舊時稱地方政府所在地為“治”。
23.奉化軍節度:奉化軍管轄。軍,南唐至宋朝時的區劃名稱。節度,這裡是管轄的意思。
24.赬:紅色。

詩文賞析

本文是遊記,寫山川景物形象,並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趣和韻味。作者船行於長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見所游,非止一處,為避免重複單調,需要用精彩的變化的筆墨,抓住各處景物特徵進行描繪。文中寫烽火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寫峭石’‘傑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寫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乾雲霄”,寫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寫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幾筆就描繪出鮮明獨特的形象。

由於景點多,僅是孤立地寫出特徵,也可能會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點間的聯繫。一是各處景物雖千姿百態,但又均有山與江水相互生髮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二是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繫。文章屢次寫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點中貫以線索。至於寫澎浪磯和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繫,從而由各景點共同組成一幅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在各景點中,以對小孤山的貓寫最為充分。作者用筆靈活多變,從各個角度寫這一江中絕景。既隨角度變化顯現作者是在江行中覽眺景物,又從多個角度充分展現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態。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蹟過程中,隨時觸合抒情和議論,並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都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氣,文的推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澱,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作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與用詩歌寫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別的。文貼近山水的本來面貌,寫得具體,而詩則是寫意的,境象與情思都升華得更為高遠一些。在陸游之前,蘇軾有詠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詩的最後兩句,為陸游文中所引,但詩中以浪漫之筆寫得煞有介事,而文中僅作為詩家浪漫想像的妙語,並對有關傳說予以考校。蘇、陸二家,一詩一文。蘇詩是凌空飄颺的,所展現的形象,真有“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而陸文則是腳路實地,從多種側面,作了細緻真實的描寫。蘇詩能啟發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陸文則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對比之下,可以顯見其差異。但這種差異,是體現著文學藝術手段的豐富多樣,並無高下優劣之分。

標籤:寫景抒情

詩詞推薦

  • 臨江仙

    蘇軾宋代〕冬夜夜寒冰合井,畫堂明月侵幃。青缸明滅照悲啼。青缸挑欲盡,粉淚裛還垂。未盡一尊先掩淚,歌聲半帶清悲。
  • 夜飛鵲·河橋送人處

    周邦彥宋代〕河橋送人處,良夜何其?斜月遠墮餘輝。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相將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
  •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宋代〕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唐代〕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中秋

    米芾宋代〕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
  • 旅望 / 出塞行

    王昌齡唐代〕白花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人行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亭皋木葉下

    蔡伸宋代〕亭皋木葉下,原隰菊花黃。憑高滿眼秋意,時節近重陽。追想彭門往歲,千騎雲屯平野,高宴古球場。弔古論興廢
  • 臨高台

    佚名兩漢〕臨高台以軒,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蘭,黃鵠高飛離哉翻。關弓射鵠,令我主壽萬年。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早發

    羅鄴唐代〕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此中
  • 醜奴兒

    晏幾道宋代〕夜來酒醒清無夢,愁倚闌乾。露滴輕寒,雨打芙蓉淚不乾。佳人別後音塵悄,瘦盡難拚。明月無端,已過紅樓十二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念奴嬌·和趙國興知錄韻

    辛棄疾宋代〕為沽美酒,過溪來、誰道幽人難致。更覺元龍樓百尺,湖海平生豪氣。自嘆年來,看花索句,老不如人意。東風歸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女冠子·春山夜靜

    李珣五代〕春山夜靜,愁聞洞天疏磬。玉堂虛,細霧垂珠佩,輕煙曳翠裾。對花情脈脈,望月步徐徐。劉阮今何處?絕來書!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山居示靈澈上人

    皎然唐代〕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蕪看茗歸。乍削柳枝聊代札,時窺雲影學裁衣。身閒始覺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外物
  •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辛棄疾宋代〕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縈綠帶,點青錢。東湖春水碧連天。明朝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蝶戀花

    秦觀宋代〕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屈指艷陽都幾許,可無時霎閒風雨。流水落花無問處,只有飛雲。冉冉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鐘山即事

    王安石宋代〕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度南澗

    蔡襄宋代〕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宋代〕別茂嘉十二弟。鵜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註》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
  • 殢人嬌·後亭梅花開有感

    李清照宋代〕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雲閒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 金陵懷古

    劉禹錫唐代〕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_過小孤山大孤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