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德孺知慶州

作者:黃庭堅 朝代:宋代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
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
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騏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臥虎,邊頭耕桑長兒女。
折衝千里雖有餘,論道經邦正要渠。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詩詞問答

問:送范德孺知慶州的作者是誰?答:黃庭堅
問:送范德孺知慶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黃庭堅的名句有哪些?答:黃庭堅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你父親懂得治理國事有如懂用兵,邊塞上連草木都知道成名。
他使敵人打開門戶以我為處女,又使敵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平生確有救國的大計,百分之一也不曾試行便葬身九京。
你哥哥兩次持著慶州節,十年中像騏驏地上行。
深沉大度好似臥虎,使邊民耕田種桑生兒育女。
運籌帷幄雖有餘裕,論大道治邦國正需要渠。
你青春年少外任補官在父兄之處,自然是才力能應時勢所需。
春風吹動旌旗擁有萬夫,幕下將領們盼望塞外草枯。
個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裡,你要用折斷的馬鞭捶打羌胡。

注釋
乃翁:你父親,指范仲淹。
塞垣(yuán)草木識威名:范仲淹曾仼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曾攻取橫山,恢復靈武,迫使西夏請和,不敢來犯。當時民謠稱:“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心膽戰。”
開戶:出自《孫子·九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這是戰爭開始時表現安靜柔弱,象少女一樣,麻痹敵人,使使敵方不作戒備,像打開門戶一樣。
玩:玩忽。
掩耳不及驚雷霆:變用“迅雷不及掩耳”語,比喻軍事行動像雷突降,敵方來不及防備和抗拒。
端:真的、實在。
活國:救活國家。謂范仲淹有治好國家的能力。
百不一試:百分才能沒有施展一分。
薶(mái):同“埋”。
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指范純仁,熙寧七年(1074年)及元豐八年(1085年)兩度為慶州知州。
節:符節,符節是用於軍事指揮的。
騏驎(qí lín):良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潭:幽深之狀,喻深沉大度。
耕桑:表示安居樂業。
長:養育。
折衝:《晏子春秋》:“不出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可謂折衝矣。”原指在酒席上談判,可以制勝敵人於乾里之外。這裡稱讚范純仁“運籌帷幄,決勝乾里”。
政:同“正”。
要:須要,需要。
渠:他。
應時須:適應時勢需要。
思草枯:昐望著塞外草枯。涼秋九月,塞外草枯,便於進兵征討。
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個人功名。
箠(chuí):鞭子。本用於打馬,這裡卻說折鞭可以鞭打敵人,喻取勝甚易。
笞(chī):用鞭子打人,轉為打擊。
羌胡: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這裡代指與宋對峙的西北邊西夏政權。

詩文賞析

這是一篇送人之作。范德孺是范仲淹的第四子,名范純粹。他在1085年(元豐八年)八月被任命為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知事,此詩則作於1086年(元祐元年)初春。慶州當時為邊防重鎮,是北宋與西夏對峙的前哨,環慶路的轄區,相當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等縣地。范仲淹和他的第二子范純仁都曾知慶州,並主持邊防軍政大事。所以詩就先寫范仲淹和范純仁的雄才大略,作為范德孺的陪襯,並寄離勉勵之意,最後才正面寫范德孺知慶州,揭出送別之意。全詩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詩一開始就以縱論軍國大事的雄健筆調,寫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業績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氣勢。“塞垣草木識威名”,用翻進一層的寫法,極寫范仲淹的名震邊睡。草木為無情之物,原本談不上識與不識,此時草木都能識,足見其聲威之盛。草木尚能如此,人則更不待言。所以透過草木,實是寫人。同時這一句也是用典:唐德宗曾對張萬福說過:“朕以為江淮草木亦知卿威名。”(《舊唐書·張萬福傳》)據史載,1040年(康定元年)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第二年,徙知慶州,為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兵馬都部署。他在主政期間,功業卓著,“威德著聞,夷夏聳服,屬戶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繩水燕談錄》),人稱為“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名臣傳》)。因而這一句是對他功業威名的高度概括。接著寫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敵人開戶玩處女”一句用《孫子·九地》語:“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以此形容宋軍鎮靜自著,不露聲色。“掩耳不及驚雷霆”,則寫迅捷的軍事行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裡用“驚雷”代替“脫兔”的比喻,表現出黃庭堅對典故的改造與化用。《晉書·石勒載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說,《舊唐書·李靖傳》也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驚雷”對“處女”,不僅有動靜的對比,而且更加有聲有色,形象的反襯更為鮮明。這兩句詩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實寫照。如他率兵築大順城,“一旦引兵出,諸將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令告其地處,使往築城。至於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賊以騎三萬來爭,公戒諸將,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失計,乃引去。於是諸將皆服公為不可及。”(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接下二句又是一轉:范仲淹不僅是傑出的統帥,更是治國的能臣。“平生端有活國計”就是讚揚他的經邦治國的才能,“百不一試”,即還未來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長逝,沉埋九泉了。這兩句也是寫實。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入為樞密副使,旋為參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稱“慶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敗。

第二段寫范純仁。“兩持慶州節”,指1074年(熙寧七年)及1085年(元豐八年)兩度為慶州知州。“騏驎地上行”襲用杜甫的詩句“肯使騏驎地上行”(《驄馬行》)。騏驎是一種良馬,《商君書·畫策》:“騏驎騄駬,每一日千里。”馳騁廣野的千里馬正用以比喻范純仁。“潭潭”二句寫他戍邊衛國的雄姿。“潭潭”,深沉寬廣,形容他的統帥氣度,如臥虎鎮邊,敵人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邊頭”一句則寫他的惠政:勸民耕桑,撫循百姓,使他們生兒育女,安居樂業。同上段的中間二句一樣,這兩句也是一個對比:對敵人有臥虎之威,對人民則具長者之仁。“折衝”一句承上經略邊事之意而來,是活用成語。《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原指在杯酒言談之間就能禦敵致勝於千里之外,此處用以指范純仁在邊陲遠地折衝禦侮,應付裕如。但下句一個轉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經邦治國之上:范純仁雖富有軍事韜略,但治理國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歸結為送別范純粹,臨別贈言,寄以厚望。“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來,銜接極為緊密。“春風”二句描寫儀仗之盛、軍容之壯,幕下諸將士氣高昂,期待著秋日草枯,好展露鋒芒。王維《觀獵》:“風勁充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所謂“射獵”有時常用以指代作戰,如高適《燕歌行》:“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照理,順著此層意思應是希望戰績輝煌,揚威異域。但是詩意又一轉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對“羌胡”略施教訓即可。孫子曾經說過:“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折箠”,即折下策馬之杖,語出《後漢書·鄧禹傳》:“赤眉來東,吾折箠笞之。”詩至最後,宛轉地揭出了詩人的期望:不要輕啟戰端,擅開邊釁,守邊之道不在於戰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邊定國。

至此,就表現出這首詩的立意與匠心了。詩中寫韜略,寫武功,只是陪襯,安邦治國才是其主旨。所以第一句就極可玩味,“知國如知兵”,“知國”為主,“知兵”為賓,造語精切,絕不可前後顛倒。“知國”是提挈全詩的一個綱。因而一、二段寫法相同:先寫軍事才能,然後一轉,落到治國之才。詩入突出父兄的這一共同點,正是希望范德孺繼承其業績,因而最後一段在寫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詩意:由諸將的思軍功轉為期望安邊 * ,但這一期望在最後卻表達得很委婉曲折。儘管如此,聯繫上面的筆意可知,如果直白說出,反嫌重複淺露,缺乏蘊藉之致。

這首送人之作,不寫依依借別之情,不作兒女臨路之嘆,而是發為論道經邦的雄闊慷慨之調,送別意即寓於期望之中。詩人如同在寫詩體的史傳論贊,雄深雅健,氣度不凡。這正表現出黃庭堅以文為詩的特色。這種特色還體現於獨特的語言風格方面。他以散文語言入詩,多用虛詞斡旋,大量運用典故成語,力盤硬語,造語獨特,使詩產生散文一樣的氣勢,好像韓愈寫的贈序,渾灝流轉。如“敵人”一聯,點化成語,別具一種格調,是未經人道之語。“平生”、“折衝”二聯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試”連用四個仄聲字,奇崛頓挫,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這首詩的用韻也別具一格。它一反常用的以換韻標誌段落的寫法,第一段用“名、霆、驚”韻,第三段用“須、枯、胡”韻,中間一段卻三換其韻,首聯、尾聯分別與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韻,中間一聯則押仄聲的“虎”、“女”。全詩三段,句子安排勻稱,而韻律卻參差有變。

標籤:送別讚美寫人抒懷

詩詞推薦

  •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納蘭性德清代〕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欄叩玉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吁嗟篇

    曹植魏晉〕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閒。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迴風起,吹我入雲間。自謂
  • 贈清漳明府侄聿

    李白唐代〕我李百萬葉,柯條布中州。天開青雲器,日為蒼生憂。小邑且割雞,大刀佇烹牛。雷聲動四境,惠與清漳流。弦歌
  • 塞下曲二首·其二

    王涯唐代〕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勛。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雲。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和張僕射塞下曲(一作盧綸詩)

    錢起唐代〕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晏子諫殺燭鄒

    劉向先秦〕齊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欲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殺之。”公曰:“
  • 枯樹賦

    庾信南北朝〕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 詠三良

    陶淵明魏晉〕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箴規
  •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納蘭性德清代〕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
  • 秦中吟十首。議婚(一作貧家女)

    白居易唐代〕天下無正聲,悅耳即為娛。人間無正色,悅目即為姝。顏色非相遠,貧富則有殊。貧為時所棄,富為時所趨。紅樓
  • 閟宮

    佚名先秦〕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
  • 浣溪沙·楊花

    陳子龍明代〕百尺章台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代〕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五人墓碑記

    張溥明代〕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唐代〕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花。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花
  • 玉門關蓋將軍歌

    岑參唐代〕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
  • 勸金船·無情流水多情

    蘇軾宋代〕無情流水多情客,勸我如曾識。杯行到手休辭卻,這公道難得。曲水池上,小字更書年月。還對茂林修竹,似永和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 下武

    佚名先秦〕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岑參唐代〕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
  • 臨高台

    佚名兩漢〕臨高台以軒,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蘭,黃鵠高飛離哉翻。關弓射鵠,令我主壽萬年。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
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_送范德孺知慶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