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下武原文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詩詞問答

問:下武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下武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下武是什麼體裁?答: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後能繼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聖明。三位先王靈在天,武王配天居鎬京。
武王配天居鎬京,德行能夠匹先祖。上應天命真長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為人間好榜樣。孝順祖宗德澤長,德澤長久法先王。
愛戴天子這一人,能將美德來承應。孝順祖宗德澤長,光明顯耀好後進。
光明顯耀好後進,遵循祖先的足跡。基業長達千萬年,天賜洪福享受起。
天賜洪福享受起,四方諸侯來祝賀。基業長達千萬年,那愁沒人來輔佐。

注釋
下武:在後繼承。下,後;武,繼承。
世:代。哲王:賢明智慧的君主。
三後: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後,君王。
王:此指武王。配:指上應天命。
求:通“逑”,匹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按‘求’當讀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於京者,由其可與世德配合耳。”
言:語助詞。命:天命。
孚:使人信服。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間。式:榜樣,範式。
孝思:孝順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舉一以概之。王引之《經義述聞》:“孝者美德之通稱,非謂孝弟之孝。”
則:法則。此謂以先王為法則。
媚:愛戴。一人:指周天子。
應侯順德:吳闓生《詩義會通》:“侯,乃也;應,當也。‘應侯順德’,猶雲應乃懿德。”而《水經注》等書認為應侯是武王之子,封於應(地在今河南寶豐西南)。
昭:光明,顯耀。嗣服:後進,指成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廣雅·釋詁》:‘服、進,行也。’……《儀禮·特牲·饋食禮》註:‘嗣,主人將為後者。’……是知嗣服即後進也。”
茲:同“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茲、哉古同聲通用。”來許:同“後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謝沈書引作‘昭哉來御’是也,……許、御聲義同,故通用。……‘昭哉來許’猶上章‘昭哉嗣服’也。”
繩:承。武:足跡。祖武,指祖先的德業。
於(wū):感嘆之詞。斯:語助詞。
祜(hù):福。
不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詩》言遐不者,遐、胡一聲之轉,猶雲胡不也。”

詩文賞析

《毛詩序》云:“《下武》,繼文也,武王有聖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鄭箋云:“繼文王之業而成之。”陳奐《詩毛氏傳疏》補充說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繼之,是之謂繼文。”宋代自呂祖謙、朱熹以後,釋《下武》另有說法,如嚴粲《詩緝》、戴溪《續呂氏家塾讀詩記》,或以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為下。清代的經學家解此詩,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戴震《詩經補註》、胡承珙《毛詩後箋》等均堅守毛、鄭之說,而翁方綱《詩附記》、桂馥《札朴》等則贊同宋儒之說。按驗詩歌文本,毛、鄭之說不誤,“不尚武”、“以武為下”云云,過於迂遠,不可信。今人陳子展《詩經直展》說:“《下武》,康王即位,諸侯來賀,歌頌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並及康王善繼善述之孝而作。此詩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其說出自陸奎勛《陸堂詩學》。陸氏以《尚書》等經文印證此詩,謂“‘下武維周’,猶《長發》之‘濬哲維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繼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顧命》所云‘命汝嗣訓,臨君周邦’也;‘繩其祖武’,即所云‘答揚文武之光訓’也;‘四方來賀’,即《康王誥》所云‘諸侯皆布乘黃朱,奉圭兼幣’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也”。陳氏以為其所析“以經證經”,“不為無據”。茲從陸、陳之說。

《下武》的篇章結構非常整飭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第一章先說周朝世代有明主,接著讚頌太王、王季、文王與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讚頌武王,下二句讚頌成王,第三章讚頌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讚頌康王能繼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諸侯來賀作結,將美先王賀今王的主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此篇特別精於使用頂針辭格,將頂針格的效用發揮到了極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於京’’頂針勾連,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頂針勾連,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頂針勾連,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與第五章的首句“昭茲來許”意思相同,結構也相同,可視為準頂針勾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於使用頂針修辭,但比起《下武》那樣精工的格式,不及遠矣。而且此篇以頂針格串聯的前三章組成的讚頌先王的述舊意群,與同以頂針格(或準頂針格)串聯的後三章組成的讚頌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過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維繫。這種刻意經營的巧妙結構,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使讀者面對這一表現《大雅》、《周頌》中常見的歌頌周先王、今王內容的文本,仍能產生一定的審美快感。英國文藝理論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在他的《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的論斷,確實,形式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決不容低估,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讀完《下武》,讀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詩中“哲王”、“世德”、“配命”、“順德”之類讚頌之詞,但對它章法結構的形式美則將記憶猶新。

標籤:詩經寫人

詩詞推薦

  • 亡妻王氏墓志銘

    蘇軾宋代〕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
  • 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張先宋代〕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吉日

    佚名先秦〕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從其群醜。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 蘇武傳

    班固兩漢〕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
  • 留侯論

    蘇軾宋代〕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
  • 黃頭郎

    李賀唐代〕黃頭郎,撈攏去不歸。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玉瑟調青門,石雲濕黃葛。沙上蘼蕪
  • 酬丁柴桑

    陶淵明魏晉〕有客有客,爰來宦止。秉直司聰,惠於百里。飱勝如歸,聆善若始。匪惟諧也,屢有良游。載言載眺,以寫我憂。
  • 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縷

    晏幾道宋代〕疏梅月下歌金縷,憶共文君語。更誰情淺似春風,—夜滿枝新綠、替殘紅。蘋香已有蓮開信,兩槳佳期近。採蓮時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織婦辭

    孟郊唐代〕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當年嫁得君,為君秉機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官家
  • 酬朱慶餘

    張籍唐代〕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閒情賦

    陶淵明魏晉〕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盪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
  • 王維吳道子畫

    蘇軾宋代〕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
  • 池上二絕

    白居易唐代〕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有女同車

    佚名先秦〕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
  • 柏舟

    佚名先秦〕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歐陽修宋代〕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釣雪亭

    姜夔宋代〕闌乾風冷雪漫漫,惆悵無人把釣竿。時有官船橋畔過,白鷗飛去落前灘。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
  • 宛丘

    佚名先秦〕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 採薇

    佚名先秦〕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採薇採薇,薇亦柔止
  • 采芑

    佚名先秦〕薄言采芑,於彼新田,呈此菑畝。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乾之試,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路車有奭,
下武原文_下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