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一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詩詞問答

問:放言五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白居易
問:放言五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居易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白日真黑夜假誰去分辨,從古到今的事無盡無休。
道人只是上了假聖人的當,去愛臧武仲那樣的人,哪知道道間還有甯武子那樣裝呆作傻的人呢?
螢火蟲有光非真的火光,荷葉上的露水雖圓豈是真珠?
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指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

注釋
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其間曾作《放言五首》,見《元氏長慶集》卷十八。
長句詩:指七言詩,相對五言詩而言;五言為短句。
李頎:唐代詩人,開元十三年(725年)進士,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此舉其兩句詩見於他的《雜興》詩。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其故道征黃河而南,東流入今山東省境內。河:黃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霍三叔陷害,製造流言,誣衊周公要篡位。周公於是避居於東,不問政事。後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變,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東南。
接輿(yú)狂:接輿,傳說是春秋時楚國的一個隱士,他以佯狂避道,故此說“接輿狂”。其真實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著孔子的車而歌,故稱接輿(見《論語·微子》、《莊子·逍遙遊》)。輿,本指車廂,亦泛指車。
予:我。出佐潯陽:被貶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馬,輔助治事。潯(xún)陽:指江州。隋設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未屆所任:還未到達任所。屆:到。
暇(xiá):空閒時間。
綴(zhuì):撰寫。續其意:謂讀元稹《放言》之意。耳:嘆詞。
辨:一作“辯”。底:啥。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臧:一作“莊”。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憑藉其防地來要挾魯君。武仲:臧孫氏,名紇,官為司寇,在貴族中有“聖人之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杜氏註:“武仲多知,時人謂之聖”)。詐聖:假裝聖人。甯(nìng)子:指甯武子。甯:今亦作“寧”。知:同“智”。燔(fán)柴:此用為名詞,指火光。照指:珠名。殊:異。

詩文賞析

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據序文可知,這是公元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當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作者的己見,宣洩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詩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偽——略同於近世所謂識別“兩面派”的問題。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偽的事。首聯單刀直入地發問:“早晨還裝得儼乎其然,到晚上卻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來,什麼樣的怪事沒出現過?可有誰預先識破呢?”開頭兩句以反問的句式概括指出:作偽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頷聯兩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時的臧武仲,當時的人稱他為聖人,孔子卻一針見血地斥之為憑實力要挾君主的奸詐之徒。寧子,即寧武子,孔子十分稱道他在亂世中大智若愚的韜晦本領。臧生奸而詐聖,寧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偽差不多,但性質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愛臧武仲式的假聖人,卻不曉得世間還有寧武子那樣的高賢。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頸聯兩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叢間的螢蟲,雖有光亮,可它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水,雖呈球狀,難道那就是珍珠嗎?”然而,它們偏能以閃光、晶瑩的外觀炫人,人們又往往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尾聯緊承頸聯螢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偽的方法。燔柴,語出《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這裡用作名詞,意為大火。照乘,指明珠。這兩句是說:“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來作比較,又何從判定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這就相當於諺語所說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詩人提出對比是辨偽的重要方法。當然,如果昏暗到連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識,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據。所以,最後詩人才有“不取”、“可憐”的感嘆。

這首詩,通篇議論說理,卻不使讀者感到乏味。詩人藉助形象,運用比喻,闡明哲理,把抽象的議論,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聯之中,五次出現反問句,似疑實斷,以問為答,不僅具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且充滿咄咄怪事的感嘆。從頭至尾,“何人”、“底事”、“但愛”、 “可知”、 “終非”、 “豈是”、 “不取”、 “何殊”,連珠式的運用疑問、反詰、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蕩著不可遏制的激情,給讀者以骨鯁在喉、一吐為快的感覺。詩人的冤案是由於直言取禍,他的辨偽之說並非泛泛而發的宏論,而是對當時黑暗政治的針砭,是為抒發內心憂憤而做的《離騷》式的吶喊。

標籤:抒情

詩詞推薦

  • 清平樂·瓜洲渡口

    李好古宋代〕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亂絮飛錢迎馬首。也學玉關榆柳。面前直控金山。極知形勝東南。更願諸公著意,休教忘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贈新平少年

    李白唐代〕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屈體若無骨,壯心有所憑。一遭龍顏君,嘯吒從此興。千金答漂母,萬古共嗟稱。而我
  • 秋夜

    朱淑真宋代〕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與顧章書

    吳均南北朝〕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馬嵬驛

    溫庭筠唐代〕穆滿曾為物外游,六龍經此暫淹留。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輦卻歸長樂殿,曉鍾還下景陽樓。甘泉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樹中草

    李白唐代〕鳥銜野田草,誤入枯桑里。客土植危根,逢春猶不死。草木雖無情,因依尚可生。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減字木蘭花·傷懷離抱

    歐陽修宋代〕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鷓鴣天·和昌父

    辛棄疾宋代〕萬事紛紛一笑中。淵明把菊對秋風。細看爽氣今猶在,惟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語言工。三賢高會古來同。誰知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蘇軾宋代〕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太平洋遇雨

    梁啓超清代〕一雨縱橫亘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遊。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絕句漫興九首·其五

    杜甫唐代〕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春江 一作:江春)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唐代〕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臨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宋代〕聞道長安燈夜好,雕輪寶馬如雲。蓬萊清淺對觚稜。玉皇開碧落,銀界失黃昏。誰見江南憔悴客,端憂懶步芳塵。
  • 遺愛寺

    白居易唐代〕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楊柳枝·宜春苑外最長條

    溫庭筠唐代〕宜春苑外最長條,閒裊春風伴舞腰。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欄橋。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代贈二首

    李商隱唐代〕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總把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瑞鶴仙·賦梅

    辛棄疾宋代〕雁霜寒透幕。正護月雲輕,嫩冰猶薄。溪奩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艷妝難學。玉肌瘦弱。更重重、龍綃襯著。倚東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落梅風

    珠簾秀元代〕山無數,煙萬縷。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兒活受苦。恨不得隨大江東去!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黃庭堅宋代〕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
  • 人月圓 吳門懷古 北曲聊樂府前集今

    張可久元代〕山藏 * 雲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歸興,香柑紅樹,鱸膾銀絲。白家池館,吳王花草,長似坡詩。可人憐處,啼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放言五首·其一原文_放言五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