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詩詞問答

問: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作者是誰?答:辛棄疾
問: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辛棄疾的名句有哪些?答:辛棄疾名句大全

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書法欣賞

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書法作品欣賞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發愁。
無數山:很多座山。
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詩文賞析


[創作背景]這首詞寫於1176年。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內容評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江水從郁孤台下流過,它在那裡見到過多少痛苦流離,溶進了多少血淚!這血淚包括了隆裕太后事關民族生死存亡與尊嚴之淚,作者感時憂事之淚,更主要的是人民顛沛流離之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如今,長安只能引頸以望,而且遠望不到了!那重重疊疊的連綿不盡的青山遮住了視線,也阻斷了建功立業的進取之途!「長安」「無數山」具有空間、時間,今昔抽象多重意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一體,含義深遠,更以「望」「可憐」塗上濃烈的感 * 彩,寫出了無限的惆悵、無限的感憤!「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滿含人民血淚的江水滾滾東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無法阻擋的。「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天色漸漸暗了,黃昏悄然來臨,深山中又傳來鷓鴣鳴叫,聲聲悲鳴,吟唱出詞人驚悸不安,憂心忡忡的複雜心情。
這首詞敘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憤中有雄壯,筆勢健舉,含蘊豐厚。
[難詞注釋]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縣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賀蘭山上。③長安:詩詞中常常借代京都。這首詞里當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臨安,而是指北宋舊都開封,以至於北方廣大地區。
作者的這首詞,用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思 ,堪稱詞中的瑰寶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誌 》)。詞中的郁孤台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 。’改郁孤為望闕。”(《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匯為贛江,再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 )、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淳熙二、三年間(1175-1176 ),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這首詞正是詞人在此時書於造口壁的。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雲 :“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這一記載對體會本詞意蘊,實有重要意義。《宋史》高宗紀及后妃傳載:建炎三年(1129)八月 ,“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后往洪州 ,騰康、劉珏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 。“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會編》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里。《太和縣誌》),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里。《萬安縣誌》),兵衛不滿百人,滕康、劉珏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里?《贛州府志》)。”《宋史·后妃傳》:“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宋史·胡銓傳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禦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史書所記載的金兵追至太和 。”與羅氏所記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羅氏為南宋廬陵人,又曾任江西撫州軍事推官,其所記信實與否,尚不妨存疑。況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鋒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說無此可能性。無論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造口時情勢危急,以致舍舟以農夫肩輿而行,此是鐵案,史無異辭。重要的是,應知隆祐其人和建炎年間形勢。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 ,隆祐以廢后倖免,她垂簾聽政,迎立康王,即後來的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鶴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 。”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 :“維繫人心,抵禦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後世所傳誦。”故史稱隆祐:“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正值南宋政權出生死存亡之季。因而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 ”,題詞於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上闋頭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顯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 * 下之清江水。《萬安縣誌》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里外之郁孤台,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接著又縱筆寫出 :“中間多少行人淚 。”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呵。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徵。無疑此一江行人的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呵。“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東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卓人月《詞統》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正是如此。
下闋頭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寫眼前的景色。贛江原是北流,詞人為抒發胸懷,不受拘泥,在這裡言東流。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此處若言有寄託,則難以指實。若言無寄託,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 * 彩。周濟《宋四家詞選》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比喻,則東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
在詞人潛在的意識中,當並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 。《尚書·禹貢》云:“江漢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繫辭》)。杜老《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深。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然而時局並不樂觀,詞人的心情也很不輕鬆。“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蒼茫暮色又具封閉式意味,無異為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實為詞人的肺腑之言。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鬱淒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 :“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 :“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則云:“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 。”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實指。結尾兩句寫朝廷一味妥協,久未光復中原,作者心中滿懷愁苦,表現的極其悲涼。
梁啓超雲 :“《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此詞抒發了作者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因為難以一一指實最後都通過景色寫了出來。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會,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託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鬱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標籤:山水愛國宋詞三百首豪放抒懷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詩詞推薦

  • 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馮延巳唐代〕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鶯啼序·春晚感懷

    吳文英宋代〕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菩薩蠻·詠梅

    朱淑真宋代〕濕雲不渡溪橋冷。娥寒初破東風影。溪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闌乾,夜深花正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

    晏幾道宋代〕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紫萸香慢·近重陽

    姚雲文宋代〕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台高處,更不勝情。向尊前
  •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

    吳潛宋代〕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台頂。雙腳健、不煩筇杖,透岩穿嶺。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想牧之、千載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長相思·汴水流

    白居易唐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二

    蘇軾宋代〕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久廢山行疲犖确,尚能村醉舞淋浪。獨眠林下夢魂好,回首人間憂患長。殺馬
  •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蘇軾宋代〕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漢宮春 初自南鄭來成都作

    陸游宋代〕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
  • 石州引·薄雨初寒

    賀鑄宋代〕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纏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銷盡龍沙雪。還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把酒對月歌

    唐寅明代〕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我當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遊園不值

    葉紹翁宋代〕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楚歸晉知罃

    左丘明先秦〕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
  • 杜陵絕句

    李白唐代〕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虞美人·無聊

    陳維崧清代〕無聊笑捻花枝說,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台,修傍秦關蜀棧戰場開。倚樓極目添愁緒,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
  • 酹江月/念奴嬌 淮城感興

    張紹文宋代〕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淮山隱隱。撫劍頻看勳業事,惟有孤忠挺挺。宮闕腥膻,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一枰棋
  • 北望

    陸游宋代〕昔我初生歲,中原失太平。寧知墓木拱,不見塞塵清。京洛無來信,江淮尚宿兵。何時青海月,重照漢家營?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
  • 遣遇

    杜甫唐代〕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春水滿南國,朱崖雲日高。舟子廢寢食,飄風爭所操。我行匪利涉,謝爾從者勞。石間
  •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唐代〕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_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