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薊門

作者:祖詠 朝代:唐代

望薊門原文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峰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詩詞問答

問:望薊門的作者是誰?答:祖詠
問:望薊門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望薊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祖詠的名句有哪些?答:祖詠名句大全

祖詠望薊門書法欣賞

祖詠望薊門書法作品欣賞
望薊門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

萬里積雪籠罩著冷冽的寒光,邊塞的曙光映照著旌旗飄動。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著薊門城。

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韻譯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驚;
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將兵營。
江山積雪萬里,籠罩冷冽寒光;
邊塞曙光映照,飄動高高旗旌。
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
南渤海北雲山,拱衛著薊門城。
少年時雖不象班超,投筆從戎;
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注釋

薊門:在今北京西南,唐時屬范陽道所轄,是唐朝屯駐重兵之地。

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客:詩人自稱。

笳: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於笛子的管樂器,此處代指號角。

三邊:古稱幽、並、涼為三邊。這裡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

危旌:高揚的旗幟。

烽火:古代用於軍事通信的設施,遇敵情時點燃狼糞,以傳警報。

投筆吏:漢人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 間。”後終以公封定遠侯。

論功:指論功行封。

請長纓:漢人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

一去:一作“一望”。

危旌:高揚的旗幟。

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心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纓:繩。

詩文賞析

【評析】:

詩是弔古感今的。開首兩句說北望薊門,觸目驚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說燕自郭隗、樂毅等士去後,即被秦所滅,故客心暗驚。又漢高祖曾身擊臧荼,故曰“漢將營”。因而清人方東樹說:“豈是時范陽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懷疑這是對安祿山的叛亂有所預感。頷聯、頸聯寫景雄麗。全詩扣緊一個“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積雪”。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為尾聯抒發從戎之志做好鋪墊,使人讀了慷慨非常。(劉建勛)

【簡析】:
在大雪中來到邊防要塞,又值邊疆峰火正濃,詩人不禁心潮澎湃。其景色和氣勢都不俗。

這首詩寫作者到邊地見到壯麗景色,抒發立功報國的壯志。全詩一氣呵成,體現了盛唐詩人的昂揚情調。

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燕台一去”猶說“一到燕台”,四字倒裝,固然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游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開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家大將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疊。此句運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詩意:“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現軍營中號令之嚴肅。但僅僅如此,還未足以體現這個“驚”字。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這笳鼓之聲,是在嚴冬初曉之時發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況又下雪,何況又是多少天來的積雪,何況又不止一處兩處的雪,而是連綿千萬里的雪;這些雪下得如此之廣,又積得如此之厚,不說它是怎樣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兩眼生花。“萬里寒光生積雪”這一句就這樣分作四層,來托出一個“驚”字。這是往遠處望。至於向高處望,則見朦朧曙色中,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暗寫出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邊防地帶如此的形勢和氣氛,自然令詩人心靈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將“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處在條件如此艱苦。責任如此重大的情況下,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然,而況烽火燃處,緊與胡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而且壯偉異常。這是向前方望。“沙場烽火連胡月”是進攻的態勢。詩人又向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么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像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於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詩人雖則早年並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向皇帝請髮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聯連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嘆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後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第二個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祖詠用了這兩個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氣頓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湊泊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痕,於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此即駢文家所謂“潛氣內轉”,亦即古文家所謂“突接”,正是盛唐詩人的絕技。

標籤:懷古愛國

詩詞推薦

  • 西河·天下事

    王埜〔宋代〕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千古恨,吾老矣。東遊曾
  • 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 贈孟浩然

    李白唐代〕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覺秋風還。遊子托主人,仰觀眉睫間。目色送飛鴻,邈然不可攀。長吁
  • 好事近·湘舟有作

    文廷式清代〕翠嶺一千尋,嶺上彩雲如幄。雲影波光相射,盪樓台春綠。  仙鬟撩鬢倚雙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處?認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蟾宮曲·懷古

    查德卿元代〕問從來誰是英雄?一個農夫,一個漁翁。晦跡南陽,棲身東海,一舉成功。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飛熊。霸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雅志小飲適寬仲送相州法醞並竹萌同至

    姜特立宋代〕相州晝錦堂廚醞,衛國淇川岸竹萌。二物煩君走分餉,時哉乘興倒瑤觥。
  • 舜廟懷古

    劉熊渠〔兩漢〕游湘有餘怨,豈是聖人心。竹路猿啼古,祠宮蔓草深。素風傳舊俗,異跡閉荒林。巡狩去不返,煙雲怨至今。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梁甫吟

    佚名兩漢〕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
  • 北望

    陸游宋代〕北望中原淚滿巾,黃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窮死由來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登襄陽城

    杜審言唐代〕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台。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楚江懷古三首

    馬戴唐代〕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宋代〕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
  • 八駿圖

    白居易唐代〕穆王八駿天馬駒,後人愛之寫為圖。背如龍兮頸如象,骨竦筋高脂肉壯。日行萬里速如飛,穆王獨乘何所之?四荒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宋代〕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烏棲曲

    李白唐代〕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戰城南

    吳均南北朝〕躞蹀青驪馬,往戰城南畿。五歷魚麗陣,三入九重圍。名懾武安將,血污秦王衣。為君意氣重,無功終不歸。
  • 左掖梨花

    丘為唐代〕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春風且莫定,吹向玉階飛。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滕王閣序

    王勃唐代〕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
  • 病牛

    李綱宋代〕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 秋日

    耿湋唐代〕反照入閭巷,憂來與誰語。古道無人行,秋風動禾黍。
  •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剡宋代〕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夢斷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
望薊門原文_望薊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