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與名孰親

歷史字典解釋

《老子》下篇第四十四章:“身與名孰親(身,自身;名,指聲名,浮名)?身與貨孰多(貨,財貨,錢財;多,指對自身和對身外之物的錢財注意與追求的程度之高)?得與亡孰病(得,得利;亡,不貪得;病,弊害)?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沉於 * 的追求,思想必凝滯而不通達;藏財過多,則心神何能疏散,追求越多,身心負擔越重,為物所累,攻戕自多,這對於自身而言自然是大費與厚亡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認為,自然養生,清淨無為,是為根本,人生不應過多地追求虛名和財貨享樂,因為這樣會給自身招致損害。只有知足知止,才不致遭到辱沒和危險,使自身長安而無虞。《莊子.讓王》:“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可說是對老子上述思想的最好註解。後以此用為不貪圖名利,達觀養生之典。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八《醉題》詩:“悠然自適君知否,身與浮名若個親?”

歷史典故推薦:牛山嗚咽

同“牛山下涕”。明 孫仁孺《東郭記.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到斯時存耶否耶?呀!笑殺了齊景公 牛山嗚咽。”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身與名孰親歷史

相關歷史

身與名孰親_身與名孰親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