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口燥唇乾

口燥唇乾

口腔、嘴唇都焦燥、乾枯了。形容焦炙或話說得太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亦作“口燥喉乾”。老舍《趙子曰》一四:“直喊到他口燥喉乾,心中發空,才打道進城回公寓。”亦作“唇焦口燥”。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並列 舌乾唇燥,形容因緊張、勞累或說話過多後或疾病口渴,嘴裡發乾。語出三國魏·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火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遊宦紀聞》卷2:“~,百藥不效。”△常用於描述口乾時的狀態。也作“口乾舌焦”、“口乾舌燥”。

口燥唇乾字典分解

成語口燥唇乾的解釋 燥:乾。口腔和嘴唇都幹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順便了解:口腹羞累令【歷史典故】

源見“食無肝”。慨嘆自己在生活上麻煩地方官。清 吳嘉紀《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詩:“閔貢口腹羞累令,陳遵醴醹會盈盎。”

口燥唇乾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