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失真

失真

指左丘明恐怕失去《春秋》之真實內容,而寫成了《左氏春秋》。左丘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時魯國人,曾任魯太史(管起草文書、記載史事、天文曆法、祭祀等),雙目失明,相傳他著有《國語》一書,記載春秋時期之各國史。孔子為了闡明帝王之道,曾乾求過七十多個國君,但都沒有受到信用。孔子因此往西去觀覽周室的圖籍,論列歷史的記錄和舊日的傳聞,從魯國(春秋魯國故地指今山東泰山以南汶、泗、沐、沂水流域)的史記出發而編成《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到魯哀公獲麟之年(前481年)。他簡約史籍文辭,刪去繁瑣重複之處,以制定義理與法度,從而使得王道完備,人事通徹。孔子的七十多個弟子接受了他親口傳授的意旨,因為其中有批評、規勸、褒揚、隱諱、貶抑、損傷的文辭,不可以在書面上表現出來。魯國有才德的左丘明擔心孔子的弟子們各自堅持不同的思想和理論,各持己見,而失去《春秋》的真實內容,因此他按照孔子編的史記,詳細地記述自己的見解,寫成了《左氏春秋》。後以此典比喻失去本意,或指失去真實內容。

【出典】:

《史記》卷14《十二諸侯年表》509、510頁:“孔子明王道,乾七十餘君(孔子週遊不及十國,“乾七十餘君”是誇張說),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jiā家,通透)。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旨,為有所刺、譏(規勸)、褒、諱、挹(yì益,通“抑”)、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據《春秋》所編之編年史)。”

【例句】: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充傳》:“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箸《論衡》85篇,20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唐·李白《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朴散不尚古,時訛皆失真。” 唐·李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水傳刻肥失真。”

失真字典分解

失真的解釋 [distort;be not true to the original] 失去本意或本來面貌;跟原來的有出入在這種光線下,人物的面貌有時失真

失的解釋 失 shī 丟:遺失。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著: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ti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真的解釋 真 zhēn 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偽”相對:真誠。真諦。真摯。真心。逼真。認真。真才實學。真知灼見。 確實,的確:真好。真正。真切。 清楚,顯明:看得

多學一學:失缽屈阿棧【歷史知識】

唐時黠戛斯君主。貞觀二十二年(648)朝見太宗,唐於其部設堅昆都護府,授以右屯衛大將軍,為都督,時來朝貢。

失真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