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歷史字典解釋

源見“自相矛盾”。比喻用對方的言論、方法或缺點來反駁或攻擊對方。廖仲愷《中國人民和土在新國家建設上的關係》:“所以他在別個方面,用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對於馬羅達斯所引各處的憑據,從實例上駁他一頓。”


偏正 矛、盾,古代兩種兵器,分別用於進攻或防禦。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比喻用對方自己的觀點或言論來駁倒對方。語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賢亮《小說中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文革’中說的‘打著紅旗反紅旗’,在政治舞台上一向是最靈的政治戰略。”△用以說明一種鬥爭策略。→以殺止殺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

歷史典故推薦:甜言媚語

見“甜言軟語”。《初刻拍案驚奇》卷:“滴珠嘆了一口氣,縮做一團,被吳大郎~,輕輕款款,扳將過來。”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歷史

相關歷史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_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