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

歷史字典解釋

舊時對各種行業的通稱。元時多作一百二十行( ㄏㄤˊ háng 杭),到明代則慣稱三百六十行。元代關漢卿《金線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門門都好著衣吃飯。”明代俠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


偏正 行,行業、行當。對各種職業的總稱,泛指各行各業的人。語本《宣和遺事》前集:“(宋徽宗與高俅等)遂於宮中內列為市肆,令其宮女賣茶賣酒及一百二十行經紀買賣皆全。”明則慣用乘三為“三百六十行”。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25:“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即行業話),不相通用。”※行,不讀作xíng。△用於指量多。↔單門獨戶。 也作“三十六行”。

詞語分解

  • 三百的解釋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 十行的解釋 《後漢書·循吏傳序》:“其 光武帝 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後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詔書。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伏以聖主中興,九譯戴同文之治;名王內附,十行

歷史典故推薦:少安無躁

少:略微。稍微安定一會兒,不要急躁。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仆之所為,少安無躁。”亦作“少安毋躁”。毋:不要。宋.陸游《雨》詩:“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會當晴。”《官場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百六十行歷史

相關歷史

三百六十行_三百六十行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