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張耳陳餘

張耳陳餘

此典指張耳、陳餘由斷頸無悔的刎頸之交到互相攻殺。後以此典比喻勢利之交,不能善始善終。張耳(?——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戰國末為魏國外黃(今河南民權西北)令。秦末與陳餘同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趙王,他任丞相。項羽分封諸侯王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投奔劉邦,改立張耳為趙王。陳餘(?——前204年),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陳勝起義後,他與張耳從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被殺後,他又與張耳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與張耳絕交,並擊走張耳,自為代王(治代,今河北蔚縣西南)。在韓信、張耳率軍破趙戰中,陳餘兵敗被殺。當初,陳餘年紀輕,用對待父輩的態度對待張耳,兩人結成生死與共、斷頸無悔的刎頸之交。後張耳和趙王趙歇逃進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城,秦軍王離包圍了那裡。經解救,趙王趙歇、張耳才得出巨鹿城,拜謝各國將領之援救解圍。張耳與陳餘見面,責怪陳餘不肯援救趙王,陳餘發怒說:“想不到您對我怨恨如此之深!難道您以為我捨不得放棄將軍職位嗎?”於是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愕然不接受。陳餘起身上廁所。賓客中有人勸說張耳收取印信,張耳便佩上了陳餘之印信,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餘回來,也埋怨張耳不讓還印信,於是快步走出。張耳又接收了他的軍隊。陳餘只跟他手下親信幾百人去到黃河沿岸湖沼中捕魚打獵。從此以後,陳餘、張耳之間有了裂痕。在漢高祖(劉邦)二年(前205年),漢王劉邦向東進攻楚項羽,派使者通告趙國,希望與趙國一起進軍。陳餘說:“漢王殺掉張耳,我便追隨。”當時漢王劉邦找到一個相貌跟張耳相象的人殺了,拿他人頭送給陳餘。陳餘便派兵協助漢王。漢王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以西打了敗仗,陳餘也察覺到張耳沒有死,就背叛漢王劉邦。漢高祖(劉邦)三年(前204年),韓信已經平定了魏(今山西中部和東南部)地,劉邦派張耳和韓信在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東北井陘關)打敗了趙軍,在泜(zhī指)水(今河北省槐河)邊殺死了陳餘。此典又作“耳餘”、“張陳”。

【出典】: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2571、2578、2580、2582頁:“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割頭)交。”“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王離(秦將)圍之。”“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巨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怨恨)臣深也!豈以臣為重(珍惜)去將哉?’乃脫解印綬(Shòu壽,系印之絲帶),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餘起如(去往)廁。客有說張耳曰:”“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huī輝)下(部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不讓還印綬),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郤(xì細,通“隙”,縫隙;裂痕)。”“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餘亦復覺張耳不死,即背漢。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

【例句】:

宋·曾鞏《雜詩》之一:“張陳貧時交,干戈忽相逐。” 宋·范成大《次韻龔養正病中見寄》:“瘠肥邈爾自秦越,勢利紛然皆耳餘。”

看一看:張子良【歷史知識】

1194—1271 金涿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字漢臣。金末募兵守鄉里,後受任總管陝西東路兵馬,守宿州。元太宗十年(1238),降蒙古,為東路都總帥,升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憲宗、世祖時,歷任歸德府總管、泗州軍民總管、大名路總管兼府尹等職。

張耳陳餘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