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丞相

丞相

官名。(1)最高國務長官戰國秦始置,或一人,或分左、右。一說魏、趙、燕國亦置。掌輔弼國君管理本國軍政要務。屬官較少,具體事務由各級官吏分工負責。其封列侯者權位尤重。秦朝沿置,以御史大夫為副職,以相制約。西漢因秦制,職司日趨完備。初置一人,一度稱相國,或分左、右,秩萬石,金印紫綬。總領朝廷百官,軍國政務無所不綜,多由功臣出身列侯擔任。自辟僚屬,至武帝時屬吏多達三百餘人。置司直、長史、征事、掾、史、屬等僚佐,設東、西、奏、集、議諸曹,分管官吏遷除、郡國事務、章奏論議、徵集租谷等庶務。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引侍中等參預謀議,以尚書掌受納傳達,形成參預決策的中朝體制,丞相作為外朝官首領,成為執行成命的行政長官。昭帝後更以大司馬、大將軍為中朝官首領,成帝則號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為三公,同稱宰相,三分相權。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改司徒。東漢末曹操復丞相名自為之,集大權於一身。魏、晉、南北朝省置無常,或分左、右,或稱大丞相,多用以位置權臣,皆一品,梁稱十八班。凡任之者權位極重,獨攬軍政,令由己出,往往進位皇帝。間或用作贈官。實際負責政務的宰相,則多加其它職銜。隋代廢。唐玄宗開元中曾改為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為尚書省長官,而非真宰相,從二品。南宋孝宗時,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正一品。遼南面朝官置為中書省長官,分左、右,非定製,無實權。金代分左、右,為尚書省長官,從一品,與平章政事並為宰相。蒙古諸帝所置掌刑政的大斷事官(也可扎魯忽赤),分治中原漢地的斷事官及燕京行尚書省長官亦有此稱。其主管宣發號令和內外聞奏諸事的必闍赤長,稱中書丞相。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置為中書省長官,總領百官,位次中書令,鏇分左、右。其後,尚書省亦置。員額皆不定,省置亦無常。武宗至大四年(1311)後,定製尚書省併入中書省,設左、右丞相各一人,正一品。左丞相或置或省。各行中書省(行尚書省)亦設為長官,但不常置。明初亦以左、右丞相為中書省長官,正一品,洪武十三年(1380)隨中書省廢。(2)太平天國朝上職官之一,代表官階,非宰輔之職。金田起義後,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設正丞相、又正丞相、副丞相、又副丞相,地位僅次於王、侯。奉命出征,獨擋一面,統領數軍,總制以下均聽指揮。其初,又設東、西、南、北四殿丞相,在各王處聽使,後廢。有戰功者封平胡丞相,但不給印綬。又有恩賞丞相,系朝官加銜或一時賜授。其餘皆稱殿前丞相,不得與六官丞相併列。(3)唐宋以後用作宰相的通稱。

丞相字典分解

丞相的解釋 [prime minister]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丞的解釋 丞 chéng 幫助,輔佐:丞相(古代輔佐帝王治理國家大事的統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封建時代輔佐主要官員做事的官吏:府丞。縣丞。 古同“承”,秉承。 筆畫數:

相的解釋 相 xiāng 互動,行為動作由雙方來:互相。相等。相同。相識。相傳(chu俷 )。相符。相繼。相間(ji刵 )。相形見絀。相得益彰(兩者互相配合,更加顯出雙方

看一看:丞相閣開【歷史典故】

源見“東閣招賢”。指大臣禮賢下士。唐 孟浩然《荊門上張丞相》詩:“《召南》風更闡,丞相閣還開。”

丞相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