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捲舌

噤口捲舌怎么寫好看

噤口捲舌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緊閉口舌不言。形容不敢說話。宋.蘇洵《諫論下》:“末世不然,遷其賞於不諫,遷其刑於諫,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清.王韜《誘諫》:“夫為上者設此官,拾遺補闕,繩繆格非,上以正君心,下以肅百僚,非欲其噤口捲舌全軀保祿也。”


並列 形容緘默不說話。宋·蘇洵《諫論下》:“遷其賞於不諫,遷其刑於諫,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一般用作由於受限制而沉默不語。

詞語分解

  • 噤口的解釋 .閉口不言、不叫。《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 宋 梅堯臣 《九月十八日山中見杜鵑花復開》詩:“春鳥各噤口,遊子未還家。” 郁達夫 《采石磯》一:“無論何人對他說話,
  • 捲舌的解釋 捲起舌頭。形容不敢直言。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八:“公置甲兵欄騎,當是致疑於僕也。將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 晉 郭頒 《古墓斑狐記》:“將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參

歷史典故推薦:走殺金剛坐殺佛

殺:表示程度深。金剛: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古印度兵器)而得名。佛: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簡稱。比喻勞逸苦樂不均。《 * 》第三十一回:“不然,頭裡就賴他那兩個,正是:‘走殺金剛坐殺佛。’”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噤口捲舌歷史

相關歷史

噤口捲舌_噤口捲舌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