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國殃民

辱國殃民怎么寫好看

辱國殃民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謂使國家受辱,人民遭難。《喻世明言》卷二二:“韓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趙汝愚丞相,罷黜道學諸經,輕開邊釁,辱國殃民。”亦作“辱國殄民”。明.基《春秋明經.公子結媵人之婦於鄄遂及齊宋公盟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國殄民,果誰之所致乎!”


並列 使國家蒙受恥辱,人民遭遇災禍。郭沫若主編《中國近代史稿》1章:“夷人放肆,無惡不作,皆由官無血性,恬不識羞,以致辱國殃民。”△貶義。多用於國家政治方面。也作“辱國殄民”。

詞語分解

  • 辱國的解釋 使國家蒙受恥辱詳細解釋受凌辱的國家。《荀子·富國》:“其於禮義節奏也,芒軔僈楛,是辱國已。”
  • 殃民的解釋 使百姓受禍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 堯 舜 之世。”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都是那貪官惹禍自殃民,致使這 崑岡 失火難留玉。” 清 龍啟瑞 《致曾滌

歷史典故推薦:是非之心

《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原指能分辨事情之正確與謬誤的思想與能力。後謂敢於識別事情的是非曲直的心意。清.朱彝尊《跋王氏詩疑》:“世之儒者,以其淵源出於朱子,而不敢議,則亦無是非之心者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辱國殃民歷史

相關歷史

辱國殃民_辱國殃民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