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怎么寫好看

圍魏救趙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齊國軍師臏(bìn)建議主將田忌用圍攻國都城之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解救趙國的危急。後以此典比喻圍攻敵人的後方據點,迫使敵軍撤圍的作戰方法。田忌,一作田期,田期思。戰國初期齊將。封於徐州(今山東滕南縣),又稱徐州子期軍先後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敗魏軍。戰國初期,魏國勢力強大,便向外擴,公元前353年,魏國發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hándān寒丹,今河北邯鄲),趙國危急,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想要委任孫臏為主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酷刑之人,不宜做主將。”於是就用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住在有篷帳之車子裡,坐而策劃。田忌打算帶軍隊往趙國去,孫臏說:“想解開雜亂糾紛的人,不能握緊拳頭用勁;勸解鬥毆的人,不能插身進去幫著打。避實擊虛,使敵人感到形勢受阻而有所顧忌,就自然會主動地解圍了。如今魏國猛攻趙國,精銳之士兵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盡,老弱殘兵在國內疲乏不堪。您不如帶領軍隊火速進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占據他們的交通要道,攻打他們防務空虛的地方;他們必定放棄圍攻趙國而回過頭來救自己。這是我們一舉解除趙國之圍而又收到魏國自行挫敗之效果。”田忌聽從孫臏意見,魏軍果真撤離邯鄲,和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北)交戰,齊軍大敗魏軍。

【出典】:

《史記》卷65《孫子吳起列傳》2163頁:“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孫臏受過龐涓去膝蓋骨之臏刑)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zī資,篷帳)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quán全,通“拳”,握緊拳頭用勁);救斗者不搏撠(jǐ脊,搏鬥擊刺),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即“魏”。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從此,魏也稱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pí皮,通“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之桂陵,大破梁軍。”

【例句】: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64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如果敵人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裡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連動 指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趙國得救,後指圍攻敵人後方據點,迫使敵人撤回其兵力的作戰方法。語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將田忌、孫臏率兵救趙,趁魏國重兵在外,國內空虛,直搗魏都大梁。魏軍得訊撤回,在桂陵遭到齊兵截擊,大敗。趙國之圍遂解。《水滸傳》64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多用於描寫作戰方法。

詞語分解

  • 圍的解釋 圍 (圍) é 環繞,四周攔擋起來:圍攻。圍城。突圍。解圍。 圈起來作攔阻或遮擋的東西:圍巾。圍牆。圍裙。 四周:外圍。周圍。 量詞(a.兩手姆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如“腰大十圍”;b.兩兩臂合攏的長度
  • 趙的解釋 趙 (趙) à 中國古代國名(a.戰國時代的“趙”;b.西晉結束,匈奴族、羯族先後在北方建立“趙國”,史稱“前趙”、“後趙”):趙客(戰國時燕趙多俠士,遂以“趙客”為俠士通稱)。燕(乶 )趙(燕趙之地

歷史典故推薦:枯枝再春

見“枯木再生”。明·無名氏《白兔記·團圓》:“艱辛,十六年命屯,今喜得~。”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圍魏救趙歷史

相關歷史

圍魏救趙_圍魏救趙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