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線風箏

斷線風箏怎么寫好看

斷線風箏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比喻消失得無影無蹤。古越高昌寒食生《乘龍佳話.還宮》:“奴待要上秦台 * 跨鳳,卻做了斷線風箏落了空。”亦作“斷線鷂子”。《醒世恆言》卷一三:“若是這廝識局知趣,見機而作,恰是斷線鷂子,一般再也不來,落得先前受用了一番,且又完名全節,再去別處利市,有何不可。”亦作“線斷風箏”。元.關漢卿《金線池》三折:“摑著手分開雲雨,騰的似線斷風箏。”《醒世恆言》卷三一:“信打扮了,坐在籃中,轆轤放將下去。鈴響絞上來時,不見了鄭信。那井中黑氣也便不起。大尹再教放下籃去取時,杳無蹤跡。一似石沉大海,線斷風箏。”


偏正 比喻一去不回還的物或人。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像樣點的好意思總像斷線風箏似的收不回來。”△用於描寫不回還的物或人。→泥牛入海。也作“斷線鷂子”。

詞語分解

  • 斷線的解釋 喻指中斷關係詳細解釋見“ 斷線 ”。亦作“ 斷綫 ”。.線斷了;斷了線。 唐 孟郊 《汴州留別韓愈》詩:“四時不在家,敝服斷線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引 清 智朗 《改葬》詩:“故衣斷線痕猶在
  • 風箏的解釋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詳細解釋.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

歷史典故推薦:景初歷

三國時魏明帝景初元年()改曆法,以農曆十二月為正月,稱“景初歷”。《三國志.魏志.明帝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黃龍見。於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醜之月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景夏四月,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斷線風箏歷史

相關歷史

斷線風箏_斷線風箏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