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隨俗沉浮

隨俗沉浮

比喻不抱己見,順從世俗的立場和觀點。《晉書.王沈傳》:“王沈字彥伯,高平人也。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沈浮,為時豪所抑。”沈:同“沉”。亦作“隨世沉浮”。《三國志.蜀書.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若令子初隨世沈浮,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稱為高士乎?”亦作“隨俗浮沉”。《元史.泰不華傳》:“泰不華尚氣節,不隨俗浮沉。太平為台臣劾去相位,泰不華獨餞送都門外,太平曰:‘公且止,勿以我累公。’”《清史稿.多爾袞傳》:“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惟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捨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


偏正 隨著世俗的立場觀點變化而變化。《晉書·文苑傳·王沈》:“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為時豪所抑。”△含貶義,指缺乏獨立的見解和堅定的立場。→隨波逐浪 隨大流 ↔獨樹一幟。也作“隨世沉浮”、“隨俗浮沉”。

隨俗沉浮字典分解

成語隨俗沉浮的解釋 順隨世俗,沒有己見。

隨俗的解釋 [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行事] 隨著習俗入鄉隨俗

沉浮的解釋 [ups and downs in one's life] 本指在水面上出沒,比喻盛衰、消長,也指隨波逐流與道沈浮俯仰。——《淮南子&m

也學習下:隨軍【歷史知識】

幕職名。或作隨身、隨使。唐五代節度使府置四人。無定職,臨時使勾當某事。中唐以後諸州亦置此職。

隨俗沉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