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歷史字典解釋

謂說錯了話就要惹禍,吃錯了東西就要生病。後多以強調言語必須謹慎。《易.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唐 孔穎達疏:“先儒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亦作“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朱子語類》卷七一:“諺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


並列 說錯話就會惹禍,吃錯食物就會生病。語本《易經·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唐·孔穎達疏:“先儒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多用於警戒勸告方面。→言多必失。也作“禍從口出”、“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禍發齒牙”。

歷史典故推薦:轆轤劍

《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東漢.應劭註:“櫑具,木標首之劍,櫑落壯大也。”晉.晉灼註:“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歷史

相關歷史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_禍從口出,患從口入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