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大興鎮

大興鎮

①即今吉林遼源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置西安縣治此。1948年析西安市,1952年改為遼源市。

②在今山東臨沭縣東南。舊置沂郯海贛同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設通判駐此。


(1)在遼寧省鳳城市東北部。面積202.1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 2100。1961年從石城公社析置大窪公社。以大窪甸子得名,即較為低洼的平地。1983年改大窪鄉,1996年改大興鎮。主產玉米、大豆等。礦產有硫化鐵、硼砂等。鳳鏵鐵路經此。(2)在吉林省長嶺縣西南部。面積313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730。曾名新立窯。取吉祥意改大興。1956年設大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主產玉米、葵花子。有農機廠、制磚廠等。前保公路經此。(3)在吉林省東豐縣西部。面積102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1940。1949年以火車站名設大興區。1956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置鎮。主產玉米、稻。有水泥、制磚等廠。四梅鐵路、303國道經此。(4)在黑龍江省泰來縣北部、嫩江東岸。面積494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7950。清康熙年間建屯,以蒙古人名稱依布氣。1927年築鐵路設大興站,以站名屯。1954年稱第十一區,1955年改大興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農產玉米、稻等。有農機修理、鐵木加工、建材等廠。平齊鐵路經此,公路通泰來、齊齊哈爾等地。(5)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東部偏南,北臨六塘河、砂礓河。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5.1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集,人口2800。明代中葉張大興在此墾荒,後開客棧,興集後稱大興集。1949年後屬大興區大興鄉,1956年為大興鎮。1958年改公社,後改名大新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改置大新鎮,1990年復名大興鎮。產稻、小麥、玉米、棉花等。有磚瓦、繅絲、絲織、糧食加工、農具修造等廠。宿泗公路經此。(6)在江蘇省啟東市南部,南瀕長江。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3300。清末以沈大有之“大”和其原籍吳興之“興”命名大興村。1949年為大興鄉。1957年英烈、秀旦、宋石等鄉併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2000年惠和鄉併入。產稻、小麥、玉米、棉花、果品、豆類、油菜籽等。有機械、針織、輕工等業。通啟寅等公路經此。(7)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東部。面積25.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集,人口1.3萬。1955年以前屬肥東縣。1958年與肥東縣三十埠鄉合併,成立十埠公社。1960年分為三十埠、龍塘、大興三公社,同年劃歸合肥市。1983年改大興鄉,1986年置鎮。主產稻、小麥。有化工、造紙、商業機械、鋼鐵、水泥、農機等廠。為合肥東部地區重要農貿市場。有鐵路專用線接淮南鐵路,通公共汽車。(8)在山東省臨沭縣東南部。面積113.8平方千米。人口6.1萬。鎮人民政府駐蘆莊,人口7180。1940年屬第七區。1956年臨沭縣撤銷,蘆莊一帶劃歸郯城縣轄。1961年臨沭縣恢復後,仍屬之,稱大興公社。1981年改稱蘆莊公社,1984年建鄉。1994年改置大興鎮。2000年古龍崗鄉併入。蒼源河、新沭河流經。產小麥、花生、甘薯、茶葉等。有果園。有黃沙、蔬菜脫水、農機修配、磚瓦、刺繡、麵粉加工等廠。臨牛公路經此,並與隴海鐵路相接。(9)在重慶市璧山縣南部。面積37.3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場,人口3400。清建興隆場。1930年設興隆鎮,1931年改興隆鄉。1940年大鵬、興隆兩鄉合併各取鄉名第一字更名大興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建鎮。產稻、小麥、玉米、甘薯及柑橘。有機械、服裝、食品等廠。璧丁公路經此。(10)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東北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荒壩,人口2000。以境內大興場得名。1951年建大興鄉,1958年改大興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設大興鎮。以種植業為主。有農機、羽絨、預製件、制磚等業。通公路。(11)在四川省蒲江縣西北部。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1320。以駐地得名。1949年為大興鄉,1958年為大興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改置鎮。為縣蘆筍種植基地。有電力、建材、糧油加工、食品等業。蒲大公路經此。古蹟有白雲寺、宋冶鐵遺址、明石槨墓等。為抗日將領李家鈺烈士故里。(12)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東南部、將軍山東南。面積98.4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村,人口 2500。清設大興汛,屬銅仁縣。1942年置大興鄉。1953年分置大興、銀岩鄉。1956年劃歸松桃苗族自治縣。1961年建大興公社,1984年置鎮。1992年銀岩鄉併入。產稻、玉米、甘薯、茶葉。鮎秀公路經此、銅仁飛機場在境內。(13)在雲南省綠春縣東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312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 6820。原名阿倮普施,哈尼族語“阿倮”為阿倮那村的簡稱,“普施”為新村,意即“阿倮那村人新建的村寨”。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由阿倮那村遷出三戶村民到此建村,故名。民國時期屬元江縣第九區,1935年第九區區公所遷此改稱大興寨,取“興旺發達”之意。1939年置大興鎮。1950年劃屬紅河縣。1958年為綠春縣第一區,1961年為大興區。1965年分設為城關鎮和大興區,1969年設向陽公社。1973年分設城關鎮和大興公社,1984年為城關鎮和大興區。1988年兩地合併復名大興鎮。地處中山峽谷地帶、山區,松東河、規東河、老邊河、東德河流經境內。產稻、玉米、小麥、大豆、花生、茶葉等。土產木耳、草果、芭蕉。有農機具廠、茶場、林場等。縣屬茶廠、蟲膠廠、橡膠製品廠、食品加工廠、酒廠等駐此。晉思公路經境內。(14)在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中部、白角壩子西南緣。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59.1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興,人口約1萬。取“嘉言興旺發達”之意命名。清道光年間白牛銀廠興旺,於此形成集市,名大村街。1936年寧蒗設治局駐此,改名平靜街。1952年始為縣治。1953年復名大村街。1966年置大興鎮。地處寧蒗河西岸。產稻、玉米、馬鈴薯、蕎麥、燕麥、梨、蘋果、桃等。有農機、皮革、糧油加工、食品、石膏板、纖維板、磚瓦等廠及電站。為祥寧公路終點。東有喇波河古墓群,西有烈士陵園。

大興鎮字典分解

大興的解釋 (1) [go in for large-scale construction]∶大規模開展或從事大興土木(2) [energetically]∶大規模或有力地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不妨一看:大東溝【歷史地名】

即今遼寧東港市。《清史稿·德宗本紀》: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海戰,九月“壬午,海軍副將鄧世昌及日人戰於大東溝,死之”。二十九年(1903)中美、中日通商航海條約,與安東(今丹東市)同時開為商埠。

大興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