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南北議和

南北議和

歷史字典解釋:

辛亥革命時,袁世凱乘機要挾清政府交出軍政大權;就任清內閣總理大臣後,又軟硬兼施,誘脅革命方面妥協,覬覦全國政權。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積極給以配合。由英駐漢口事出面“調停”,首先與革命方面達成武漢地區的停戰協定。革命黨人對袁存有一定幻想,希望他能倒戈北向,正在漢口開會的各省都督代表會議議決與袁世凱進行議和談。1911年12月18日(宣統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革命方面代表伍廷芳與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開始舉行談判, 是為“南北議和”。議和開始, 英、美、法、俄、日、德等國駐上海總領事就照會雙方代表,聲言若戰爭持續下去,“將使外人的物質利益與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險”,要求儘快達成協定,停止衝突,實際上是為袁目,威脅革命方面向袁妥協。在正式的和談中,雙方就採用共和或君憲的政體問題相持不下,爭論激烈,而實質性的談判卻在會外進行。鑽進革命陣營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擁袁為己任,壓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凱妥協。在內外脅迫下,革命派作出讓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舉袁為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雖曾致電袁世凱表示“暫時承乏,虛位以待”,但袁仍恐諾言不能兌現,立即破壞和談,對南方施加政治、軍事壓力;帝國主義也公然指責議和破裂革命方面“實屍其咎”。立憲派等更加緊活動製造必須對袁讓步的輿論。孫中山被迫再次聲明只要袁世凱履約實現共和,保證“辭職讓位”。袁世凱得到南方確切保證後,開始對清室“逼宮”。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辭臨時大總統職,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9年北洋軍閥把持的北京政府和西南軍閥控制的廣州軍政府之間又進行過一次“南北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美列強捲土重來,與日本爭奪中國的控制權。日本支持的北京政府和英美支持的廣州軍政府,於1919年2月各派代表在上海開會議和。這次議和實際上是南北軍閥之間劃分地盤和分配帝國主義銀行團準備給予的貸款的談判,由於分贓不均,彼此爭吵不休,未能達成協定, 5月和談宣告破裂。

詞語分解

  • 南北的解釋 ∶北方和南方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詳細解釋.南與北;南方與北方。《史記·天官書》:“ 亢 為疏廟,主疾。其南北兩大星,曰 南門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魏文帝 出 廣陵 ,望 大江 ” 裴
  • 議和的解釋 通過談判達成終止敵對行為或停止戰爭詳細解釋進行和平談判;談判結束戰爭。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王德用》:“覘者歸告,謂 漢 兵且大入,遂來議和。”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八年春,上欲

歷史事件推薦:腹心部

遼朝皇帝的侍衛親軍。始置於唐天祐四年公元年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擔任契丹部落聯盟長之後,由各部落揀選強勁精壯之士二千餘人,組成親兵部曲。阿保機稱帝建國後遂以為侍衛親軍,而命最親近之貴族統領之。後經太宗

南北議和_南北議和介紹_歷史知識
南北議和_南北議和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南北議和_南北議和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