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三伏怎么寫好看

三伏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節令術語。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三伏期間統稱伏天、伏日。三伏起源甚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前676),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漢書·郊祀志》:“秦德公作伏祠。”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乃有之。”師古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淵鑒類函·歲時部》:“陰陽候曰:‘從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如此計算,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庚日為末伏的規定,因而中伏到末伏就有十天和二十天兩種情況。自入伏到出伏,約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中國夏季最熱時期,故有“熱在三伏”之說。

詞語分解

  • 三伏的解釋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後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後是末伏,十天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竇娥冤》 ∶專指末伏詳細解釋.即
  • 三的字典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伏的字典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臥。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歷史知識推薦:荀寅

亦稱中行寅、中行文子。春秋時晉國大夫。晉定公十五年前,趙鞅欲將衛貢給的五百家從邯鄲今屬河北遷至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邯鄲午不許,被殺。午之子趙稷遂以邯鄲叛。他與范吉射攻鞅。鞅奔保晉陽。荀躒、韓不信、魏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伏歷史

相關歷史

三伏_三伏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