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

歷史字典解釋

琅亦作郎、浪;亦作嶠。又名浪嶠南嶼、琅嶠山,亦簡稱嫏。即今台灣南部的恆春。清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藉口琉球船民在台灣南部被殺由此登入入侵,遭到當地民眾的反擊。光緒元年(1875)為加強邊備,置恆春縣,屬台南府。

詞語分解

  • 琅的字典解釋 琅 á 〔琅琅〕.象聲詞,金石相擊聲;.象聲詞,響亮的讀書聲,如“書聲琅琅”。 〔琅玕〕像珠子的美石。 〔琅玡〕山名,在中國山東省。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歷史知識推薦:困知記

書名。明羅欽順著。二卷,又續記四卷,附錄一卷。經二十年“研磨體認”而成。嘉靖時即有刊行。系作者晚年治學心得。旨在駁斥佛學和陸王心學心性說之謬誤,指出陸象山、王陽明所謂“陽離陰合”之禪學實質。認為“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琅歷史

相關歷史

琅_琅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