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遺址

歷史字典解釋

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因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車站東南廟底村而得名。1956年和1957年進行大規模發掘,內涵包括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仰韶層發現房屋二、墓一,窖穴若干以及大量陶、石、骨器等遺物。房屋結構與半坡仰韶半地穴式相似,但屋內柱下有石柱礎。陶器手制,有的口沿經慢輪加工,質地堅硬,多細泥紅陶,其次為夾砂粗紅陶,泥質灰陶和細泥黑陶很少。主要器形有釜、灶、甑、瓶、盂、罐、碗、杯、盤、盆、器座、器蓋、紡輪、彈丸、陶刀、鳥頭塑等。多素麵磨光,彩繪次之,也有篦紋、劃紋、弦紋、布紋、席紋、附加堆紋和鏤孔等。石器以打制為主,其次為磨製,一般用燧石、砂石、板岩、石英岩、輝綠岩、玄武岩、片麻岩等製作。常見器物有斧、鑿、錛、鏟、刀、紡輪、硾、磨盤、盤狀器、石珠、石環、石墜等。骨角製品有針、錐、鑿、笄、鏃等。灰坑中有家畜骨骼,豬最多,狗次之。龍山文化層一般稱作“廟底溝二期文化”,是一種仰韶到龍山的過渡型文化。主要發現有圓形帶門道的豎穴房子一座,地面鋪草泥土和白灰面,根據殘存的柱洞,可以復成尖錐頂房屋。房屋附近有比較整齊的灰坑,壁上有使用木耒痕跡。陶器主要是灰陶和少量細泥紅陶,彩陶極少。石器打制減少,骨器增多,蚌器出現。廟底溝仰韶層約當公元前4000年左右,龍山層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

詞語分解

  • 遺址的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古城遺址詳細解釋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今臺無遺址,溝池已平。” 唐 劉禹錫 《山陽城賦》序:“

歷史知識推薦:粵繡

“四大名繡”之一。包括廣州、南海、番禺、順德等的廣繡和潮州的潮繡。唐代已出現著名刺繡藝術家和傳世佳作。題材主要有人物、花果、龍鳳、百鳥、博古、走獸等,以百鳥朝鳳和龍、鳳最著名。其構圖豐滿而層次分明,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廟底溝遺址歷史

相關歷史

廟底溝遺址_廟底溝遺址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