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遺址

卡若遺址怎么寫好看

卡若遺址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在西藏昌都加卡區卡若村。1978—1979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3200—前2000年。命名為卡若文化,是瀾滄江上游地區的代表性遺存。發現房址二十八座,圓形或方形的圜底房屋無立壁,以室內的立柱和周邊的斜柱搭成圓錐形窩棚式建築。半地穴式房子普遍以草拌泥塗抹穴壁,後來進步為貼靠穴壁壘砌石牆,有的還在上部續建一層樓居。工具以大型打制石器為主,還有細石器和磨製石器,骨器也較豐富。陶器有幾何圖案形刻劃紋,個別的兼施黑色彩紋,都是平底。經濟生活以粟作農業為主,兼營狩獵。

詞語分解

  • 卡的解釋 卡 ǎ 在交通要道設定的檢查或收稅的地方:關卡。卡子。 夾東西的器具:發(?)卡。領帶卡。 夾在中間,堵塞:卡殼。魚刺卡在嗓子裡。 卡 ǎ 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卡脖子。 把人阻擋住:卡住敵人的退路。
  • 遺址的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古城遺址詳細解釋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今臺無遺址,溝池已平。” 唐 劉禹錫 《山陽城賦》序:“

歷史知識推薦:天論

①《荀子》篇名。認為天是按固有規律運動變化之自然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星隊墜木鳴”等現象,乃“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不足驚怪。又認為社會治亂在於人為,國家命運取決能否實行禮義,不受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卡若遺址歷史

相關歷史

卡若遺址_卡若遺址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