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知行怎么寫好看

知行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中國哲學術語。指知識(或道德觀念)和行為(或行動)之間的關係。《左傳·昭公十年》:“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提出“知易行難”的知行觀。《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都認為“知”可以脫離“行”而存在。荀子則主:“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強調知來源於行,行高於知,學問的目的在於實行。南宋朱熹提出“知先行後”說,主張先具備知識或 * 觀念然後再去實行。明王守仁批評朱熹將“知、行分作兩件”(《傳習錄下》),提出“知行合一”說,歸行於知,以知代行。王廷相提出“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王氏家藏集·與薛君采二首之二》)以行出真知的灼見與理學家的知行觀相對立。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重申行是知的基礎,認為“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尚書引義·說命中二》)。近代譚嗣同主張“貴知不貴行”,他說:“知者,靈魂之事也;行者,體魄之事也。……是行有限,而知無限;行有窮,而知無窮也,且行之不能及知,又無可如何之勢也。……僻儒所患能知而不能行者,非真知也,真知則無不能行矣。”(《仁學》)孫中山在承認“能實行便能知”的基礎上提出“行易知難”說,包含了知來源於行的觀點,並且在“行”的概念中包括了自然科學實驗。

詞語分解

  • 知行的解釋 認識與實行。《禮記·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 漢 鄭玄 註:“言匹夫匹婦愚耳,亦可以其與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極也。”智慮和德行。《尸子》卷上:“夫蠒,
  • 知的字典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 行的字典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里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邇。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篋。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歷史知識推薦:脫兒火察

又譯脫兒豁察兒、脫魯忽察兒。明代蒙古兀良合部人。世居多延溫都兒即朵顏山、溯木連綽兒河一帶。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設定兀良合三衛,授朵顏衛指揮同知。永樂二年赴明朝貢,升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掌朵顏衛事。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知行歷史

相關歷史

知行_知行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