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

歷史字典解釋

民間對各種主要古代冷兵器的統稱。指使用各種兵器之技能,故亦稱十八般武藝;又因多以所使用的兵器為名,故以此稱。南宋華岳《翠微北征錄》云:“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究竟有哪十八種兵器,說法頗多。如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朱國楨《涌幢小品·兵器》、清褚人獲《堅瓠集》等書均實有所指。較為常見之說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其他說法如: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叉、鈀、綿繩索套、白打(徒手試打)。雖說法各異,但均為各種武藝及兵器的泛稱。

詞語分解

  • 兵器的解釋 軍事鬥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詳細解釋武器。《周禮·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攷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史記·大宛列傳》:“其地皆無絲漆,

歷史知識推薦:逆畤

春秋晉邑。在今河北順平東南。《左傳》哀公四年前:“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逆畤、陰人、盂、壺口。”戰國改稱曲逆,也作曲吾。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十八般兵器歷史

相關歷史

十八般兵器_十八般兵器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