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怎么寫好看

格物致知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古代認識論命題。語見《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東漢玄註:“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此致或為至。”程朱派多從認識事理角度訓解,如程頤訓“格”猶“窮”,“物”猶“理”。朱熹訓“格”為“至”,“物”猶“事”,“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補大學格物致知傳》),承認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但把這僅看作是啟發內心直覺達到“一旦豁然貫通”的手。陸王派多從心性修養角度訓解,如陸九淵訓“格物”為“減擔子”,即格除物慾之意(《象山全集·語錄》)。王守仁訓“格”為“正”,以“物”為“意之用”,“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傳習錄上》)。清顏元訓“格”為“手格猛獸之格,手格殺之格,乃犯手捶打搓之義”,“手格其物而後知至”,“格物”即是“孔門六藝之教”(《習齋記余》卷六)。

詞語分解

  • 格物的解釋 ∶窮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糾正人的行為詳細解釋.推究事物之理。《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宋 蘇軾 《謝兼侍讀表》:“恭惟皇帝陛下聖神格物, 文 武 憲邦。” 明 王鏊
  • 致知的解釋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 漢 鄭玄 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 宋 朱熹 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

歷史知識推薦:隨印房行走散秩官

官名。清代八旗都統衙門中供印房使令之官員。從閒散世職、不掌圖記之佐領及改補、降補等官員中委派,無定員。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格物致知歷史

相關歷史

格物致知_格物致知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