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明朝>> 倪元璐《舞鶴賦卷》正文

倪元璐《舞鶴賦卷》

作者:倪元璐 書體:行草

在中國書法史上,明代雖然沒有出現像秦漢、魏晉和隋唐那樣的高峰,但明代的書法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而且,在眾多的書法家中,大多以妍美、秀麗、飄逸見長,如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而倪元璐在這些書家中則顯得比較獨特——他的書法是以雄渾、蒼涼見長的。

倪元璐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今紹興市上虞區)人,明末官員、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至戶、禮兩部尚書,書、畫俱工。

倪元璐此件《舞鶴賦卷》,書寫的是南朝宋詩人鮑照的一篇賦。用筆蒼古渾厚,結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寬疏,注重節奏變化,盤曲鬱結之中愈見氣骨凜然。這是一件一氣呵成、大氣磅礴的力作。

倪元璐《行草鮑照舞鶴賦卷》為行草長卷,縱30.4厘米,橫909.8厘米,寫於崇禎二年(1629),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年四月,倪元璐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遷官南京國子監司業。他到任之後,即把母親接來奉養盡孝。

釋文:

舞鶴賦
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鍾浮曠之藻質,抱清回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匝日域以回騖,窮天步而高尋。踐神區其既遠,積靈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頂凝紫而煙華。引員吭之纖婉,頓修趾之洪夸。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朝戲於芝田,夕飲乎瑤池。厭江海而游澤,掩雲羅而見羈。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歲崢嶸而愁莫,心惆悵而哀離。於是窮陰殺節,急景凋年。涼沙振野,箕風動天。嚴嚴苦霧,皎皎悲泉。冰塞長河,雪滿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漢回,曉月將落。感寒雞之早晨,憐霜雁之違漠。臨驚風之蕭條,對流光之照灼。唳清響於丹墀,舞飛容於金閣。始連軒以鳳蹌,終宛轉而龍躍。躑躅徘徊,振迅騰摧。驚身蓬集,矯翅雲飛。離網別赴,合緒相依。將興中止,若往而歸。颯沓矜顧,遷延遲莫,逸翮後塵,翱翥先路。指會規翔,臨岐矩步。態有遺妍,貌無停趣,奔機逗節,角睞分形。長揚緩騖,並翼連聲。輕跡凌亂,浮影交橫。眾變繁姿,參差氵存密。煙交霧凝,若無毛質。風去雨還,不可談悉。既散魂而盪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離而雲罷,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絕,更惆惕以驚思。當是時也,燕姬色沮,巴童心恥。巾拂兩停,丸劍雙止。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入衛國而乘軒,出吳都而傾市。守馴養於千齡,結長悲於萬里。
紫矩予承乏南雍客有遺以雙鶴者,朱頂綠足馴擾潭側.雖啄顧自如神殊不王。一日翅成,望飈起舞.折木銜枝,吞吐雲漢,為明遠形.容所未及。今書前賦,以所及見其未及,若或遇之耳。元璐。

從用筆上看,此作不斤斤於點畫的工拙,不講究行筆的“逆人平出”,更不在意筆畫的“藏頭護尾”,而是大膽落筆,信筆由之。但倪元璐又具有很強的控制和擒縱能力。他行筆果敢而不草率,下筆重拙而不粗俗,筆畫圓渾而力量中含。如篇名《舞鶴賦》三個字,筆力遒勁,線條圓渾,但毫無臃腫之病。

在書寫過程中,倪元璐習慣用渴筆濃墨,使人能感覺到書寫時下筆的凝重和力度。由於濃墨渴筆,使得線條呈現一種生澀、蒼勁之美。那種克服摩擦力而自然形成的飛白與枯筆,恰恰是一種力量之美,如篇首的“舞鶴”和第二行的“幽”字、第三行的“禽”字、第五行的“指”字等。但倪元璐又不是一味地用渴筆濃墨,而是燥潤相映、濃枯相諧。他好像不大注意墨的濃枯、筆的渴飽,而是順其自然、不加修飾,這就在無意中形成了自然而富有變化的藝術形象。如篇目中的“賦”,第二行的“散”、“徑”、“驗”,第三行的“物”、“偉”等字,都是筆酣墨飽,與其他的渴筆枯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又不失和諧自然,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

倪元璐《行草鮑照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倪元璐《舞鶴賦卷》

2016-3-2 12: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