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明朝>> 王守仁行書《自贛州上海日翁手札》正文

王守仁行書《自贛州上海日翁手札》

作者:王守仁 書體:行書

王守仁行書《自贛州上海日翁手札》

王守仁《自贛州上海日翁手札》行書 25.7×48.5cm 正德十三年(1518)浙江餘姚博物館藏

釋文:

寓贛州男王守仁百拜書上

父親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懸懸,間有鄉人至者,略問訊息,審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萬福,稍以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勦賊,三月半始得回軍,賴大人蔭庇.盜賊略已底定。雖有殘黨百餘,皆勢窮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順其情,撫定安插之矣。所恨兩廣府江諸處苗賊,經年彼處三堂,雖屢次征勦,然賊根未動,鏇復昌熾,今聞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無以制之,勢必搖動遠近,為將來之憂。況兼時事日難,隱憂日甚。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賊巢瘴毒患瘡癘諸疾,今幸稍平。數日後亦將遣人歸問起居,因諸倉官便,燈下先寫此報安。

四月初十男守仁百拜書。 

鈐印:守仁私印(朱文)

此帖筆意清新、瘦勁堅挺、雖隨意卻無漂浮之嫌。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餘姚博物館。

王守仁書法初師“二王”,但不為古法所囿,“擬形於心”,達到了高遠境界。其行筆風格端莊穩健,骨挺神駿,筆勢飄逸,流暢清麗。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渭稱:“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書。” 

附錄:明王守仁《寓贛州上海日翁書札》卷 作者:魯怒放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代傑出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勳業卓著,創立了以“致良知”為核心的、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心學”思想體系,在中國古代士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傳統人生追求方面,均建立了卓越的建樹。作為王守仁的故鄉,餘姚博物館收藏了一封他自贛州寫給父親王華(海日翁)的家書。該書縱25.7厘米,橫48.5厘米,共十八行,全文內容如下:

“寓贛州男王守仁百拜書上

父親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懸懸,間有鄉人至者,略問訊息,審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萬福,稍以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勦賊,三月半始得回軍,賴大人蔭庇.盜賊略已底定。雖有殘黨百餘,皆勢窮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順其情,撫定安插之矣。所恨兩廣府江諸處苗賊,經年彼處三堂,雖屢次征勦,然賊根未動,鏇復昌熾,今聞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無以制之,勢必搖動遠近,為將來之憂。況兼時事日難,隱憂日甚。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賊巢瘴毒患瘡癘諸疾,今幸稍平。數日後亦將遣人歸問起居,因諸倉官便,燈下先寫此報安。

四月初十男守仁百拜書。”

正文下鈐朱文“守仁私印”,後有自清康熙至現代十五位名家的題跋、題識(因割裂散佚,現存題跋以清康熙年間的盧琦為始)。諸位名家在跋中對王陽明的學問人品都極盡讚賞,對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森嚴有度、散朗多姿”的書法也推崇備至。

據相關資料記載: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47歲的王陽明奉命在贛州一帶徵討盜賊,先後搗毀賊巢穴38個,擒斬賊首58人、從賊2000餘人,並最終設伏擊潰了逃竄到橫亘數百里、四面陡絕的九連山中的餘黨,安撫投降頭目200餘名,還根據地理情況立縣置隘、留兵防守。家書中所述當為這一時期的事宜。在作書時,年事已高的王陽明身患瘴毒瘡癘等諸疾、身心俱疲,已有“乞休歸養”之意,但忠孝之情依然溢於言表。

作為自小就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一代大家,王陽明的書法初學顏柳,講究行筆沉著穩健,結體端莊秀勁。隨著“心學”思想體系的逐步確立,他“知行合一”的主張對自身書法修為也產生極大影響。他曾說:“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疑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此後,他的書法創作愈加揮灑自如、隨心所欲,師古而不泥古,被同時代的書家朱長春譽為“遒勁沖逸,韻氣超然塵表,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非假學也。”從該家書來看,王陽明的行書確秀逸挺拔、雅靜灑脫、從容平和而又自然天成、筆意清新,雖貌似隨意卻無輕浮之感,體現了其莊嚴謹重的個性和超凡脫俗的情操。

1964年,當時的餘姚梨洲文獻館從上海徵集到此件手札。雖然如今王陽明留世最多的手跡便是書札信函,但該家書並未載入《王文成公全書》中,既是對現有文獻資料的補充,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而具有珍貴的價值。

(作者單位:餘姚市博物館)

【資料來源】來自餘姚博物館網站 

1   2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