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清朝>> 王鐸《草書冊》正文

王鐸《草書冊》

作者:王鐸 書體:草書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海外華裔私人藏

釋文:

當秋暮雨煙欲飛,鶴來亭樹, 攜榼登嘯,殊開清興。 昭明游華林園,有稱此中宜奏盛樂。 太子初無言,但詠左太沖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虎丘烹茗,邀琴客彈,南風聯袖,徜徉看雲霞搖動,便自悠然有欲。當日,有好懷袖手,喔古人詩,云:其青山秀水,到眼即可舒嘯,何必居籬落下,然後為亡物。 寂居荒涼,草樹茂密,居無騾馬 ,因與人絕,一 室之內,可以自娛 。夏日,荷發水檻香來,展玩古蹟,潑墨寫遠山,此僑胸懷磊落,視五侯池館笙歌,真成草頭露 。柳覆茅楹,擁書高臥,北窗清風來,何須讓淵明為羲皇上人。地白霜清,吟嘯興懷,想天際真人,覺一切濃淡是非,都可度外處之。安可攢眉屋子下,鬱郁然也 。梧桐葉落,遠岫雲浮,飄然寄傲,第一清福唯韻人自領受耳。 唐伯虎居吳,駕小舫,書畫琴鶴,往來游賞,後貧作乞於寺人,不知其大狂高隱,為玩世逸流。 得意花供數枝,好友高談世外事,抱膝把酒,看西山爽氣,聽鐘聲至耳,安能不暢然於中耶 !綗卿年兄,沖襟雅度,文藻煙雲,人知為文士也,不知其肝膽異常,骨力特勁,饒經濟之才而運以渾。雅素為莫逆交,遠寄此卷,索書時治裝,刻下起行。呼書奴立而竣之,並跋此道 ,我輩一段精神耳 !甲子暮春,洛下王鐸。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本冊草書從其落款上看是“甲子暮春”是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所書,當時王鐸三十三歲。是年正月,王鐸授翰林院檢討,春天,其返故里,舅父陳具茨四月卒,時守在榻旁。直至冬天,自孟津出遊陸渾山,繼沿伊水北上,過龍門,登香山。可見,此冊是其在家鄉時所作。我們很難想像三十三歲時的王鐸能寫出如此老辣蒼茫的作品,與其晚年作品幾無二致,我以為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其落款,“鐸”字與晚年不同。另外,晚年作品書寫時用大王內擫法,更為注重左右的穿插變化,呈S形軌跡,而此冊則基本是以直線而下的。王鐸此冊草書是承襲小王外拓連綿草的傳統,氣勢綿延跌宕,筆致蒼茫渾厚,在書寫過程中,實連多於意連,故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趣味,每一頁中有較為濃重的字與渴燥枯筆的字互為映照,從視覺效果上顯得極為燦爛奪目。從漲墨、濃墨、枯墨等一系列墨色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王鐸的突破點所在。其次是王鐸對字的造型把握極有天分,他善於以險造勢,在不穩中求得其平衡,猶如體操運動員走平衡木一般。正是這種左右搖曳生姿的險絕正如文如看山不喜平,讓人在不斷享受新奇新鮮所帶來的快感和美感:讓我們的心理節律與書寫的節奏融為一體,感受著筆墨的歡快跳動。再次是王鐸採用間距密集、行距寬疏的方法,由此形成對比,一密一疏的方法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它的形式效果。當然在觀賞中最為讓人心旌搖盪的還是王鐸書法線條的遒勁有力的質感,給人以入木三分的效果。梁章鉅在本冊跋中說:“孟津書法雄偉,足以推倒流輩,而間有習氣未除。此卷則神動天隨,幾於化矣。吾鄉張二水有其雄偉而飛舞遜此一籌,要皆為藝林絕技也。”他將此冊的特點歸結於雄偉飛舞,亦可謂一家之言。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王鐸《草書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