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清朝>> 曹文埴《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正文

曹文埴《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

作者:曹文埴 書體:楷書

曹文埴《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_曹文埴書法作品欣賞

曹文埴《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

此《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是一本特殊材質的書籍,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製考據文章,後題曹文埴書。文字刻於軟玉片上並用泥金書寫。此書大約製作於清乾隆時期,此書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號:chinois 12096),檔案圖片包含函套及書籍外貌。

清乾隆三十九年編纂《日下舊聞考》時,乾隆帝對程敏政《重建觀音寺記》曾提出了質疑,並《御製程敏政重修觀音寺記訂訛文》,載入《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五。

程敏政,字克勤,中年後號篁墩,又號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人,隸瀋陽中屯衛籍,出生於河間。後居歙縣篁墩(在今屯溪),故時人又稱之為程篁墩。十歲時,以“神童”被薦入朝,由皇帝下詔,就讀於翰林院,成化二年(1466年)中一甲二名進士,為同榜三百五十餘人中最少者。歷官左諭德,直講東宮,學識淵博,為一時之冠。孝宗嗣位,擢少詹事,直經筵,官終禮部右侍郎。後涉徐經、唐寅科場案被誣鬻題而下獄。出獄後,憤恚發癰而卒,贈禮部尚書。

釋文:

朱彝尊著《日下舊聞》,載玉河鄉之觀音寺所供奉觀音大士像,謂自杭州天竺寺移來,而引程敏政記以實之。程敏政記稱近得石刻於土中,謂金天會七年梁王統軍至杭,謁上天竺,禮觀音大士像及大藏經,異之,因徙而北,有比丘智完率其徒以從,斯寺之所由始也。考梁王卽烏珠。石刻於大定十七年。然《鹹淳臨安志》又謂僧道元逢金難時,秘大士於井,兵退知井所在,得像歸之。《鹹淳臨安志》(註:卷八十)載:上天竺靈感觀音寺,靖康初,屬有金難,僧道元秘大士像於井,兵退,瓦礫中忽鏗然有聲,始知井所在,得像,歸之院。是疑案也,不可以不辨。夫大士為佛妙觀察智,豎三際,橫十方,無時無處不在,不系乎像也。故佛雲以色見聲求皆屬邪道。法身化身不可見,報身則可見。像者,報身之偶托者耳。既雲偶托,則假中之真亦不可不求其非中之是。既求其非中之是,則吾以為仍在天竺者是,而玉河鄉者非也。何也?天竺嘗四至矣,大士相好,宛存於心,且命工肖斯像二而供奉之於御園之寶相寺及玉泉山之清涼禪窟。茲觀程敏政之記,乃若實有其事,亦不無生疑。是則兩處之記本出於僧人執像炫俗之見,而不明理好奇之文人遂亦耳食而恣影談,即以彼時事跡論之。烏珠南下,欲得宋之土地,其次欲得其貨財。且金與元不同,元固蒙古,信佛;金則不然,何必遷大士至北京乎?蓋兵燹之餘,寺或因亂致毀,僧或隨而至北,在北者欲神其說,而剏寺在南者欲復其跡而耀人,以致兩地各有一大士,而豈知大士無來無去,是一不可,何況雲二哉!雖然,余茲筆之篇而訂其訛者,得母仍執一二是非彼此之見,而違大士如如無我之本願乎哉!

臣曹文埴敬書

鈴印:臣、埴

1   2  3  4 下一頁 尾 頁 全文

2018-2-10 9:36:3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