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馬士達談篆刻正文

馬士達談篆刻

作者:馬士達 書體:字典網

馬士達(1943--2012)書法篆刻家。別署驥者、老馬、玄廬。祖籍漣水,1955年移居太倉。六十年代初開始自學書法篆刻,因無人指點,進步甚緩。後蒙吳門諸公賜教,尤以受沙曼翁、宋季丁二位先生啟迪影響既久且深,始有進境。

馬士達於篆刻服膺四人,首推當然是吳昌碩,脾氣相投。第二個是齊白石,峻邁剽悍。第三個是易大廠,生拙靈動。第四個是來楚生,恣肆雄強。馬士達的篆刻藝術成就主要來源於這四家,得四家之長,當然也離不開古璽秦漢印源頭的法乳滋養,離不開書法繪畫藝術理論的輔佐支撐。

馬士達談篆刻

他認為,我們今天巡視古代印章的“藝術效果”,實際上是對鑄、鑿、琢、焊四種製作方法所獲得的異趣的一種理解。製作方法不同,線條的異趣也不相同。加之“天工”之無意破“人工”之有意,致使古代大部分印章進入了我們的審美視野。從這個角度,他認為,“所謂篆刻的製作過程,實際上即是一個充分強調藝術表現手法的過程,亦即為造成某種藝術效果而充分調動和運用種種可能的表現手法的過程。”注意,是“種種可能的表現手法”,而不是一種。法無定法,不擇手段,切忌循規蹈矩。有這樣直指藝術創作本源的理論高度,技法層面的“刀刻、做印、鈐拓”就被統攝為一個完整的篆刻創作過程,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就是創作家言!沒有任何拖泥帶水,雲山霧罩,刪繁就簡,直接點中要害,乾脆,深刻,豁然開朗!

馬士達談篆刻

刻是什麼?刻是刀刻。他從“篆法、章法、刀法”的技法中,借來“刀法”,替換為“刀刻”,成為篆刻製作之首法。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它卻具有重要的做印法意義。將刻刀還原為製作工具,注重“刻”的過程,而不再是“法”的規定。他說,“篆刻之刀刻,如同古代印章之鑄、鑿、琢、焊,為製作過程之首道工序。其線條效果多為‘肯定’,亦多在‘意內’;‘肯定’則見骨力,‘意內’即非‘失控’。用刀之理,盡在於此。”此時的刀刻主要是為了得到肯定見骨力的,是在控制下的意料之內的線條,是“首道工序”,離作品成功的意外旨趣還有一段距離。

1   2 下一頁 尾 頁

馬士達的相關書法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