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遼金元>>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正文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

作者:趙秉文 書體:行書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

【釋文】追和坡仙赤壁詞韻。清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傾,四顧粘天無 壁。叩枻長歌,姮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淡淡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乘雲,從公歸去,散此麒 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正大五年重九前一日,書於玉堂之署。秉文。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墨跡,紙本,原圖縱高51.9厘米,橫長697.7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書法筆力遒勁,大氣磅礴,自然生動,功力非凡,是金代書法的佳構。

趙秉文存世墨跡《追和坡仙赤壁詞韻》,是題在朱銳《赤壁圖卷》之後的,書風雄強,筆法犀利,很有米芾行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韻致。在用筆上,中鋒為主,不避側鋒,下筆注重逆藏,且自然得體,不露痕跡,時用隸書的逆頓起筆,使筆畫顯得厚重沉穩。如作品中“乘”字的長橫,“簫”字的長橫等。但順鋒下筆以至兩端出鋒的筆畫也不少,說明作者用筆多變、不囿成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於筆畫轉折處多用提筆,甚而筆鋒提高紙面,形成筆斷意連之勢,如作品中的“鴻”、“從”、“歸”、“此”、“安”“明”、“重”、“書”等字。這使得趙秉文的行書用筆有很強的節奏感。以”此”字為例,該字從左邊短豎下筆,轉折處提筆欲斷,再接寫橫畫,然後以牽絲與兩短豎相連。而兩短豎又有區別,第一筆順鋒下筆,兩端出鋒,第二筆頓筆落鋒,以牽絲挑出,這樣兩短豎;分別與前後的筆意相連,而它們之間反而是分開的。然後末筆承前筆意,以舒放而又謹慎的筆法收束,整個字顯得一波三折,節奏明快,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再如“山”字,這個草體字在別人的筆下,大多是首筆一氣呵成,然而趙秉文在這一筆中卻安排了兩個小的停頓,使兩處轉折節奏鮮明,筆鋒犀利。這些地方充分表現了趙氏用筆的特色。至於“明”、“月”等字的豎鉤,“雲”、“壺”等宇的橫鉤,都有略帶誇張的停頓轉換,這些筆法,顯然來自米芾和王庭筠。

在結體上,這幅作品天骨開張,大氣磅礴,明顯受黃庭堅的影響,尤其像“乘”、“安”、“重”、“書”等字的長橫,是黃書中常見的筆畫。而像“散”、“發”、“斷”等字,酣暢舒展、淋漓盡致,更是有著黃庭堅草書信手揮灑,縱橫捭閹的神韻。

書至宋朝,專尚意態,書家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現,尤其行書,成就更為突出。蘇軾的清俊姿媚,黃庭堅的郁拔遒健,米芾的沉著飛揚,無不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個性特徵。王庭筠繼承米芾,用筆鋒出八面,變化無方,書風沉雄頓快,流暢華滋,趙秉文在王庭筠的基礎上,又吸取了蘇東坡的飄逸奔放,黃庭堅的渾厚灑脫,取諸家之長,陶鑄鎔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此作品的創作年代為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趙秉文時年已69歲,已書風成熟,進入“人書俱老”的境界,然而這幅作品卻不是純技巧的堆砌和賣弄,而是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澎湃的激情,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活力,能以其純樸的真誠和鮮活的生命脈衝撥動讀者的心弦。只是從字裡行間,我們能看到作者高屋建瓴的氣魄和駕輕就熟的智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非凡功力。故而元好問評價趙秉文書“如本色頭陀,學至無學,橫說豎說,無非般若”。

1   2  3  4  5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