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古今家誡》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古今家戒》敘①
(宋)蘇轍
老子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或曰:慈則安能勇?曰:父母之於子也,愛之深,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行精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賢於人,勢有所必至矣。轍少而讀書,見父母之戒其子者,諄諄乎惟恐其不盡也,惻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嗚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師之於弟子也,為之規矩以授之,賢者引之,不賢者不強也。君之於臣也,為之號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於君也,可則諫,否則去。子之於父也,以幾諫,不敢顯,皆有禮存焉。父母則不然。子雖不肖,豈有棄子者哉?是以盡其有以告之,無憾而後止。《詩》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把饙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②夫雖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故父母之於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
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少孤而教於母,母賢,能就其業。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戒》,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眾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轍讀之而嘆曰:“雖有悍子忿斗於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發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於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
【注】①敘,即序。②“《詩》曰”句,出自《詩經·大雅·泂酌》。泂,遠。潦,指活水。
饙饎(fēn chì),蒸飯、煮酒食。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就利也果果:果敢。
B. 不賢者不強也 強:勉強。
C. 能就其業 就:得到。
D. 特患無以發之耳 發:闡明。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轍少而讀書
吾嘗終日而思矣
B. 為之號令以戒之
奉宣室以何年
C. 可則諫,否則去
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D. 雖廣之天下可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首先以《老子》中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立論的依據,隨之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論述“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讚揚了父母給予兒女們的慈愛之心。
B. 為了說明父母告誡子女與其他人不同,作者以老師對於學生、君王對於臣子、臣子對於君王、兒子對於父親等作比照,使人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至誠至殷。
C. 作者借少時讀書所記之事來描述自己的父母,把父母教育子女時那種獨有的耐心誠摯、循循善誘以及滿懷期望的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D. 本文有描寫,有議論,描寫生動形象,議論淋漓透徹;融描寫、議論、情感於一爐,或進行比照,或引用古詩,或發出感慨,文勢跌宕起伏。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古有 為 是 書 者 而 其 文 不完 吾 病 焉 是 以 為 此 合眾父 母 之 心 以遺 天 下 之 人 庶 幾 有 益 乎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4分)
(2)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3分)
參考答案:
16.C17.A18.C
19.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眾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
斷對兩處給1分。斷錯兩處扣1分,扣完為止。
20.(1)縱然他們本身並不賢能,告誡子女時也必定會真誠無私又盡心竭力,更何況那些賢能的父母呢?
譯出“賢”“忠且盡”各給1分,譯出“雖……”句式給1分,句子通順給1分。
(2)路過街市的人沒有誰不(感動而)流淚的。
譯出“之”字結構的給1分,譯出“泣”給1分,句子通順給1分。
附註釋:
【注釋】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出自《道德經》六十七章。②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把饙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詩·大雅·泂酌》。③泂酌彼行潦:泂:古同“潁”。水名。《字彙·補水部》:泂,與“潁”同。這裡用為水淹沒之意。④挹彼注茲:挹:《詩·小雅·大東》:“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說文》:“挹,抒也。從手,邑聲。”這裡用為舀、酌之意。茲:唐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這裡用為這裡之意。⑤饙饎(fēn chì):指蒸飯煮酒食。《毛傳》:“饙,餾也。饎,酒食也。”⑥行潦之陋:行潦:本來指溝中的流水。後來用“行潦”指祭祀或進獻用的酒食。⑦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副長官,掌禮樂、郊廟、社稷等事宜。孫公景修:長沙人。成平進士,擔任太常少卿。
譯文:
老子說:“做到仁慈就能夠勇敢,做到節儉就能夠廣大。”有人問:“仁慈,怎么會變勇敢?”回答說:“父母對於子女,愛之既深,所以為他們考慮的事情很多也很深。因為深愛的情感所以才能夠做到精深的思慮,所以他們為了保護子女躲避災禍就很迅速,而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這就是仁慈能夠導致勇敢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父母比其他的人賢明,這是形勢必然到這步啊。”我小時候讀書,看見父母告誡他們的子女,不厭其煩惟恐有說不到的地方,傷心地惟恐子女聽不進去勸告。那人感嘆道:“是啊,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師對於弟子,給他們立了規矩傳授給他們知識、本領,賢明的人引導他們,不賢明的人也不勉強他們。君主對於臣子,對他們發號施令告誡他們,對賢能的給予官職,對於不賢能的不授予官職。臣子對於君主,可以的話就諫諍,不然就離職。兒子對於父親,用隱約的言辭勸諫,不敢太顯露,這都是因為禮儀的存在約束著。父母就不這樣了,兒子即使不好,哪有遺棄兒子的呢?所以他們竭盡所能教給子女,直到沒有遺憾才停止。《詩經》說:“從遠方酌取流水,從那裡舀取注入此中。可以蒸飯煮酒食,不僅僅是君主,更像是父母子女的關係。”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棄去,就像是父母不遺棄子女一樣。所以父母對於子女,是人類lun6*理道德的極致。即使他們本身並不賢能,等到他們和自己的子女說話的時候,一定會竭盡所能的,更何況那些賢明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長沙人孫公景修,年幼喪父而受教於母親,母親賢能,能夠成就他的學業。等到年紀老了之後,就感激母親的心意而不能夠忘懷,作《賢母錄》以表達他的心意。以後又編輯《古今家誡》,得到四十九人,拿來給我看,並說:“古代就有輯集這種書的人,而他們的內容不完整。我對此感到遺憾,所以又作了此書。集中天下眾多父母的心,用來饋贈給天下的人,希望能夠帶來益處。”我讀了之後感嘆道:“即使有兇悍的兒子在集市上狠斗,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卻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路過集市的人沒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擔憂沒有能夠啟發它罷了。如今的這本書,大概將會啟發吧!即使推廣流傳於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從周公以來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孫公又要將它加以發揚廣大,沒有停止。”元豐二年四月三日,眉陽蘇轍敘。
【評析】
這是蘇轍為孫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誡》所寫的一篇序言,在這篇序言中,蘇轍把自己對於孝、慈等人倫觀念的理解表達了出來。文章緊緊圍繞父母對於子女的那種至大至剛的愛,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作出一些超越他們自身能力的事情。
在論述的過程中引用《詩經》中關於孝道的說法,表現了父母那種無私的愛,同時,對孫景修編寫的《古今家誡》給予了很高評價,讚揚了天下能夠父慈子孝。文章有理有據,寫得很感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轍《古今家誡》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蘇轍《古今家誡》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