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地

“生命,在這樣慌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生著,它,並不是掙扎著在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如此自然的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一個人,無論逃離多遠,面對怎樣的生活,他的心總會有一塊歸屬地,在你迷惑、若有所失時,它會在冥冥中召喚你,一便一遍,即使百年歸老,也像訖語般在夢中向你呼喚。這塊歸屬地,很大程度上屬於現代文明的放逐地,它有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也沒有金錢、名利與聲譽的攪和。

心靈歸屬地,是完全自由的。這種生活更多用智慧、勇氣、信念甚至靈魂構建的。而作家三毛,義無返顧地選擇了撒哈拉沙漠,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究竟是什麼令三毛拋棄高度的物質生活,選擇在沙漠中一個墳場區這種不毛之地生活?

在沙漠裡,三毛經歷了多少的磨難?物質短缺價高,低文明人層的鄰居,奇異的習俗甚至打劫,毒咒附身……仿佛是上天給三毛無盡的考驗。而一個真正有勇氣的人,不是在磨難面前灰心抱怨。三毛可以僅靠些母親寄來的食物,辦個“中國飯店”;可以給鄰居關懷與教導;可以機智地與匪徒作鬥爭。她的心靈由於精神的財富而更自由。

而找到自己的歸屬地,不一定非要將自己充當聖人的角色。我們也可能回偷懶、貪婪甚至做很多無謂的事情。但這也應當作為心靈自由的方式,遠離框框架架的捆鎖,停下來喘喘氣,實現蕭蕭的願望,有一份不為過的快樂也就好。有了愛的支持作動力,才能施與更多的愛,這不是報答或交易,這是心靈的分享。

心靈歸屬地有時也會很遙遠。

忙於生計的人不可能像三毛一樣到處旅行,到處尋找歸屬地。他們肩上要扛起諸多責任,要敢面對流言蜚語。雖然不是任何人都像三毛般幸運,不過在歲月中不磨滅那份期待,仍然能幸福地自由著。

心靈自由的方式,寄託于歸屬地的夢。

歸屬地_歸屬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