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無愧我心

我一直認為,世間萬物皆是有魂的。

海棠開,燕子歸來。忙碌的身影中,我看到了燕子對生活如火般的熱情,它們適應著氣候的變遷,卻也守著它們的魂。

春意盎然,草色滿園。經歷了“一歲一枯榮”,小草們對生命真諦的執著追求,那種不向命運低頭的品質,讓我看到了它們的魂。

的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我也固執的認為,沒有魂,“適者”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

魂者,自我也。記得宮崎駿在《貓的報恩》中提到過,擁有自我的個體都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也可以這樣說,擁有生命的個體,必須有魂。

然而,環境與自我總是會碰出火花。當環境與自我矛盾時,我們該如何呢?

其實,幾千年的人類文化史掙扎在環境與自我之間的:沒有適應環境,人無法生存;沒有保持自我,就不會有發達的頭腦的燦爛的文化。就像魚無水不活,水無魚失色。

中國的文化是苦悶的象徵。當一個人對社會感到失望卻無力反抗時,獲得的當然只能是苦悶。於是有了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悵惘;有了莊周“曳尾塗中”的怡然;有了東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失落;有了唐寅“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輕狂……

生存是一種藝術,環境與自我就像天平的兩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清醒的頭腦去尋求天平的動態平衡。

有一位禪師這樣施展移山 * :在這個山頭上嘰里咕嚕的念了一通咒語,然後自己跑到那個山頭上去了。“移山嘛,山不過來,我自過去。”禪師笑著說。

亘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我們只能去適應,但社會規律的適應與否,我們需要用心去判斷。有人拋棄了靈魂,然後隨波逐流,爾虞我詐,繼而以身弒法,結果只有兩個:要么碌碌無為,要么遺臭萬年。而另一些人進屋自己的魂,一生忠義道德,潔身自好,固然可以流芳百世,卻讓自己苦不堪言。

人生一世,短短數十年。我們不僅要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也要適當的去享受人生。其實,只要把持做人的根本原則,然後大可以適應環境,融入環境,去鍛造成功的人生。何必要與環境格格不入呢?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想這是對如何把握環境與自我關係的最好解釋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就夠了。

水了解魚,是因為魚在水的心裡;魚了解水,還是因為魚在水的心裡。其實,環境與自我,何嘗不是這水與魚呢?

但求無愧我心!

 

但求無愧我心_但求無愧我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