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三坊七巷

早年念時很仰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的作者——福州人林則徐。愛屋及烏,自己毫無理由地關注起他的家鄉福州來。記得當時隱隱約約感覺中似乎有海,想必也是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心中便萌生想來的願望。沒想到我來的,竟也是我喜歡的地方。

福州真是一個有福之州,有山有水有塔。聽人說福州別名就叫“三山”,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立,烏塔、白塔兩塔以峙,閩江橫貫城區,構成“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獨特城市格局。俗語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山端莊秀麗,烏白兩塔古樸含蓄,閩江輕盈靈動,她們共同孕育了福州這個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坊七巷位於三山之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談起福州的文化底蘊,非三坊七巷莫屬。如同百之中的牡丹,她的雍容華貴讓其他地方難以望其項背。其文化的豐厚源遠流長,也讓我驚嘆不已。恍惚間,仿佛看見在歷史的轉軸中走出一位清雅女子,手執油紙傘,漫步在鋪滿青石板的幽深巷道中,時而見綽約身姿,時而見美麗的倩影,韻味無窮。自己越是夢想,越是想見她真切。

清秋的晨曦,第一縷陽光照耀在煥然一新的南后街兩旁的牌樓上。她如同酣睡的嬰兒,安詳而靜謐。街上是寬大而整齊的青石板,兩旁主要是福州明清時期的木式兩層小樓,有時還夾雜著西洋風格的青磚小樓。因為木頭經過特殊處理,木的本色加深,黑漆漆的仿佛歷經時代的滄桑。看來修繕者想儘量恢復原貌,可見其用心良苦。不過,修整的房子整體效果還不錯。走在街道上,仿佛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明清時期熱鬧非凡的南后街,與士大夫談論孔孟聖賢,與商家販卒討價還價買日常文化用品……或者自己僅僅是街道上一個匆匆過客。

這時,各位店家還未開門,街面上行人三三兩兩,偶爾見早起的依伯、依姆,在水榭長廊悠閒地散步、聊天,或者咿呀地唱幾句閩劇。

不遠處的烏、白二塔巍然矗立,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之中。他們深情地望著彼此,像一對溫情的戀人。

街道開始熱鬧起來,店家也紛紛打開店門。很多都是百年老字號,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鄭祥霖花燈、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還有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傳統工藝品店。一些保護傳統文化的機構也在這裡建立辦事機構或者會展處:如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福建民俗紀念館等。這些福州傳統文化的精髓,匯聚在一起,共同演繹著曾經擁有的文明。

冰心曾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三坊七巷情真意切的描述,至今讓故鄉的後人津津樂道。清末舉人王國瑞這樣形容南后街:“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這道詩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主要是講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他也許沒有想到,幾百年後,南后街已經成為匯聚八閩文化的名街。

我開始好奇地探幽尋古這塊神奇的土地。街巷西邊的“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都是一些達官貴人的住處。斑駁的白色曲線山牆,破壁殘垣瓦屋,陳舊卻鏤空精雕;榫接而成的門窗,隨處可見磨損了的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欄桿等等,還有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花園。“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雖經過幾百年的洗禮,依然可以看出他們生活的奢華痕跡。歲月仿佛凝聚在這個不經意的午後,時光在浮光掠影中穿梭。東邊的“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更多是平民階層的住宅,格局雖相似,講究少了些,但能在繁華之處居住,仍顯富足。

福州厚重的歷史傾注在這一片片殘瓦,或者破損的石柱、石刻上,到此時,我才有點明白福州人為何一談起三坊七巷就眉飛色舞。

於是羨慕起福州人來,難怪福州被稱為“有福之州”,連歷史也厚重得讓人欽佩。“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在東街口和八一七路的塵囂中,南后街鬧中取靜,少了些物慾橫流的衝擊。文化的傳承多了份安寧和靜謐,多了一份思考的空間。記者 俞松/攝

來源:福州日報 2011-01-14 13:17:00
浮光掠影三坊七巷_浮光掠影三坊七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