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古韻悠悠繞三溪正文

古韻悠悠繞三溪

作者:郭永仙  (字數:2300字作文)

古韻悠悠繞三溪_古韻悠悠繞三溪作文

三溪又叫鼎溪,發源於長樂、福清交界的群山中。溪水流入龍潭後分北、南兩溪,南溪入海,北溪入閩江口,因與上游的潼溪鼎足而立,故稱三溪,並成為村名。由於三溪村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底蘊,三溪村成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三溪村。我站在龍潭邊上,凝望著澄澈的潭水,一架石構水渠橫跨龍潭上空,青山、綠樹、水渠倒映在水中,成一幅自然水墨畫。露出水面的那塊礁岩,上有宋太守潘斌勒的一米見方的“龍”字,據隨行的潘心松老人介紹,水下勒有“獻疏所”3字,溪水下降至岩石處,才顯露出來。此乃古時祈雨焚牒之處。

此次再游三溪,有幸由三溪村德高望重的潘心松老人當嚮導。說起三溪的歷史,潘老如數家珍,從自然到人文,宗教到村史,瞭然於胸。

潘老說,來三溪一定要上屏山看看。屏山不高,原本儘是巨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想不到經過十多年的封山育林,現在的屏山綠樹葳蕤,鳥鳴不絕於耳。山中的朝陽觀、紫陽閣、皈愚洞等古遺,全掩蔽在綠蔭之中。

三溪村的潘氏一族,自唐五代遷居於此,繁衍生息,凝聚人文之脈,人才輩出,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官宦紛至沓來,留下了許多字刻。難得的是,至今保留了唐、宋、元、明、清許多名人名宦字刻與寺廟遺址。

潘老帶我們來到紫陽閣。他說,紫陽閣俗稱朱子祠,建於宋淳熙初,朱熹曾遊學此地,因里人進士張一漁與朱熹為知交,為了方便朱熹講學,特建紫陽閣。宋淳熙間,鄉中子弟多受業於朱熹,受其影響,連續12年都有人中進士。閣周圍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等摩崖石刻。朱熹曾勒“溪山第一”於近旁巨石,後因年久剝脫,今所存為明兵部侍郎陳省補書。原閣前一方綽楔,詩云:“但來朱子樓此遲,已是溪山第一奇。綽楔存亡何必論,登時誰不景行思。”閣旁岩石生長著一叢墨竹,相傳朱熹居此時練書法,常將餘墨潑在竹上,此竹遂成墨色。三溪村學風鼎盛,從唐至清,僅潘氏一族就出進士上百人,有“一門十進士,四世五中丞”之美譽。

出了紫陽閣,我們一路前往朝元觀。朝元觀又叫三台庵,位於三溪屏山之麓。宋紹聖間由進士張一漁建。觀之名稱,因朝向為水之源頭,取易經“元”字之訓,為始為大,有萬物始生之義。歷年久遠,屢損屢葺。觀內的天王殿、大悲歡離合寶殿、觀音殿、文昌閣等,建築仍保護完好。明兵部侍郎陳省幼年讀書於此。

皈愚洞為天然岩石形成,頂蓋大岩石長25米,寬6米,厚2.5米,重約600噸,下面有三石鼎立,呈半懸空之勢。洞內廣闊平坦,分上下兩層,其中有靜坐蓮台與石佛。旁一小洞,為佛事場所。洞四周古樹參天,花香撲鼻,盛夏入洞,清風習習,如臨仙境,乃幽雅休閒之地。前人有詩:“入門無限景,歸宿道應同。顏子雖明睿,如愚一徑通。”陳省題贊:“不必尋仙路,山林懷抱開,皈愚愚豈是,明哲蚤歸來。”還有現代書法家潘主蘭楷書“皈愚洞”三字和陳奮武草書“佛”字。

三溪美麗的山水風光吸引了無數名宦雅士前來遊覽,留下眾多佳作名篇,藝術水準很高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村北柏山的仙字岩為上下兩塊巨岩重疊而成。上面一塊刻有“釣鰲”兩字楷書,每字80厘米見方;下面一塊刻有“慶曆丁亥秋,颶風起,余涉是山巔,觀海波也,才翁題”,篆書。才翁姓蘇名舜元,時任福建觀察使,著名書法家。巨岩右方還有2首五言律詩篆書,記述宋時當地“颶風掀漲海,淠鹵灌低原”和海嘯災情,分別為宋熙寧年間福州知府兼轉運使張徽和福建轉運判官蔣之奇題。這些摩崖石刻為研究宋代篆書風格和長樂市的歷史地理變遷提供了珍貴資料。

古橋展韻味

千百年來,不老的碧水潤澤著三溪,讓三溪成為豐饒的魚米之鄉。因為水系發達,橫跨三溪村區的五座唐宋古石橋,今天依然承載著村民過街出行的使命,具有江南水鄉的意韻。

在潘老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大橋。大橋其實不大,橋長30米,寬2.6米,墩高4.4米,石構。橋面石板刻有“宋宣和己巳、鹹淳己巳秋重修”。橋欄缺損,但保留了宋代橋樑風格,是研究古代橋樑建築的珍貴文物。橋東頭有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生長,堪稱一奇。

小橋建於宋淳熙十年,為三墩四孔石構梁橋。全長33米,寬1.68米。船型橋墩,各孔間橫架石樑,梁長6米,寬0.64米,厚0.34米。

首橋建於宋,坐落於三溪之首,故名。石構橋,高3.2米,長8.3米,寬1.75米,梁石厚0.4米,橋樑石長9米。

龍橋又稱當街橋,坐落於三溪當街。橋高4米,長16米,寬2.8米,梁石厚0.4米,由2個橋墩、9條大石樑組成。據橋樑石刻記載:由營田陳居扆和當陽寺主持、瑞峰院僧淨遠及海月、甘泉寺僧同修此橋。一個村莊,能完好保留五座千年古橋,還有許多與橋有關的古石碑,足見三溪村民的文物意識與文明修養。

龍舟競夜渡

在參觀古橋過程中,潘老說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就在此溪舉行,這條溪就是南溪。過去也叫街當溪,顧名思義,溪從街的正中穿過,把街分為兩半。兩邊的街臨溪處都設有石欄,溪里的水不大,只能算是涓涓細流。我問潘老,龍舟賽時,溪里的水從何而來?潘老笑著說,溪的下游建有水壩,平時不用就放掉,端午節時把水閘關上,溪里的水就滿起,端午節就能舉行龍舟賽了。

三溪村的端午龍舟賽與別處不同,可以說是全國惟一。有一首詩云:“自古龍舟日競渡,獨有三溪夜賽航。”龍舟夜渡是當地獨有的習俗,每年端午節來臨,碧水清溪,岸上踏歌,相映成趣。三溪的龍舟競渡有獨特性,一是龍舟品種多,二是女人划龍舟,三是龍舟夜賽。三溪的龍舟競渡活動是全民參與,有半尺長的玲瓏小舟,專供10歲左右孩童戲舟,有四尺長適合16~17歲青少年玩的,有26座位適合成年人競賽的。端午節的夜晚,華燈初上,火樹碧波,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一艘艘龍舟疾如箭矢,吆喝聲、歡呼聲瀰漫南溪兩岸。此情此景,每年都會吸引全國各地的攝影者前來獵艷。

三溪是富庶的,也是閒適的。一首民謠道出了天機:“愛想閒,嫁到三溪石門前。水碓米,柴對行,擔水門前溪,快活水頭田。”

三溪村值得一去,三溪村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