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 筆墳”的故事正文

“ 筆墳”的故事

作者:福州教育學院二附小 何捷(老師)  (字數:1300字作文)

到學校走一走,你會發現許多失物無人招領:紅領巾,各款衣服,各種文具。最多的要數各式各樣的筆:鉛筆、水筆、鋼筆、彩筆……看得多了並不在意,只是一聲嘆息:唉,孩子怎么這樣不在意。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來得容易,去了也毫不可惜!
開學初的一個中午放學後,到一年級教室走一走,簡直慘不忍睹!在一個教室里撿到的筆就有15支,一個年段6個班,我的兩隻手抓不住了。要知道開學才一個月不到,一個上午才上3節課,這只是一個上午的遺失量,這還僅僅走了一個年段……太多的簡單前提下產生這個驚人結果,真讓人心痛。這強烈的對比讓我有了一個決定:一定要讓孩子寫下一些文字,並把珍惜、節約的理念刻在心裡。
怎樣才能滲入孩子的心呢?文章要怎么寫才生動呢?對比,我腦子裡不由得冒出這個詞。之所以結果讓我感到驚嘆,就是因為我感受到的強烈反差,而這反差對於習作來說,可以轉化為對比的寫法。要對比就要找到可比的另一方。查閱資料後我欣喜地發現,真有一個“反面”素材:王羲之苦練藝,一天到晚不停筆。很快一支筆就禿了,他不捨得拋棄,就存放於窗下。半年後,窗下就積了一堆的禿筆。友人來訪,王羲之笑稱其為“筆墳”。太絕了,似乎為我的設計量身定做。
和往常不同,這節課的氣氛也是有著巨大反差的。起先是快樂。我在黑板上寫下“筆墳”兩個字,請孩子猜測何謂“筆墳”?在孩子們爭相猜度時我講述王羲之的筆墳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們只覺得好笑,同時也在納悶:何老師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之後我拿出了一堆筆,樣子像個三角形小墳堆。我告訴孩子,這是我製作的“筆墳”(忘了告訴您,課前我將最近收集到的筆粘合在一起,故意製作成一個小型的“筆墳”)。我又開始說故事:話說那一天的中午放學……起初孩子們臉上帶著笑,聽著聽著感覺不對勁,笑容收起,面無表情,最後成了愁眉苦臉,全班好像知道有事要發生似的,不說話,靜靜等待著。我說:我知道你們的心情,因為這個筆墳的主人可能就是你。說說你的感受吧。沉默片刻後,孩子們開始述說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整個班級籠罩在一種比較沉悶的氣氛中。這時我有意停留片刻,我要讓孩子有比較充分的感受。
隨後的寫作指導,除了常規的觀察“筆墳”,回憶並記錄故事,我重點指導孩子寫出心情、感受、理解,力求展示自己的思緒。在兩個“筆墳”的故事差異中,在不同心境的強烈對比下,孩子能達到自覺自省,在文章的結尾談到自己的感受,言辭正派,思想端正,我很滿意,因為教育的效果比較突出。
很自然想起中國的一句老話:文以載道。自古以來,寫文章好像就是為了進行思想教育。許多文章幾乎就是為了說理而生,即便是“一件小事”也要“壓榨出小背後藏匿的大來”。可是孩子不吃這一套,他們被迫成了“兩面派”:筆下寫的一套,心裡想的一套。這樣的“人格分裂”看似難度極大,可孩子操作起來卻輕車熟路。為什麼?次數多了,習慣了!
畢竟是要育人的,文以載道是正確的,“道”不可避免要傳下去,但要重視過程和形式。就像廣告語說的:別看廣告,看療效。在這篇文章中孩子自然地談到勤儉節約光榮,鋪張浪費可恥。我覺得,這就是正道。如果你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生硬填鴨,他們就會感到反胃,會在心裡嘔吐,你的“道”就沒有傳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