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信步漈頭溪正文

信步漈頭溪

作者:不詳  (字數:1200字作文)

驅車二百多公里到達屏南縣,原是衝著著名的白水洋和鴛鴦溪而來,漈頭村的小鯉魚溪只是順道經過。但是,被忽視的事物有時會意外地彰顯出重要性,而刻意追求的對象又往往如海市蜃樓一般,難以深入貼近。白水洋好玩,鴛鴦溪好看,我僅用這樣一句話大約就可以概括了七八分。自然風物雖美,總不及人文景觀那么耐人尋味。畢竟,一切美的感受都是基於人的角度出發的。

初至漈頭村,倒也沒什麼特別印象。土牆灰瓦,磚木構築,雞鴨犬豚,莊稼果蔬,黃髮垂髫,往來進出,眼耳見聞,平常若素。或許正是這點平常,才使人能夠毫不排斥而樂於接受。信步其中,好似孩子依偎在祖母的圍裙里那么自然。生活的常態是平凡,生活的常味是平淡。陶淵明沒有隱居於深山洞穴而願意“結廬在人境”,並非毫無理由。就連柳宗元也認為幽美的永州小石潭“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遊覽綺麗的景致,恍如置身於一場華貴堂皇的夢,讓人覺得不真實,全然不如漈頭村裡的石板橋和土路那么容易腳踏實地。追聽之下,得知有明朝的文士願意放棄京城的榮華富貴而回歸這窮鄉僻壤。他叫黃童,曾參與編修《永樂大典》,學識當然非一般人所能及。若非具有安泰淡定的大胸懷,何以輕易捨棄芸芸眾生都汲汲以求的功名?

拐進村子,兩旁照例是店鋪貨攤,經營著些肉菜水果、糕餅小吃。店家見了異鄉人也不招呼,買賣自由。與別處旅遊景點不同,漈頭村展現出獨特的平靜,正如來來往往的每一張面孔,溫和而安詳。來客既不必苦於被過度的商業熱情所裹挾,也無須擔心是否打擾了主人。自然融入,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穿過小小的街市,迎面現出一條狹長清淺的溪流。有錦鯉漫遊其間,三五成群,沿溪上下,意態從容,不緊不慢。綠蕨蒼苔、白雲青天映在水中,想必此時都成了游魚眼中的風景。水面偶爾浮過兩隻鴨子,同樣優哉游哉,斯文得很。鴨魚之間居然相安無事,互不驚擾。就連小橋上趴著的黃也似乎受著風俗的潛移默化,顯得溫良恭順。

遇到一位浣衣的村婦,我便向她詢問鯉魚的由來。她友善地為我解釋,卻最終沒說出個所以然。我於是只能猜想,大概在某個朝代,有位德高望重的儒者隱居於此,養魚怡情,同時定下不許捕捉的規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風俗。即便偶有悖逆兒孫,也不敢稍為觸犯。環境總是勝於說教。長年累月面對款款悠遊的魚兒,內心也就自然而然地沉靜下來,怎么可能產生暴戾急躁的性情?

沿途未見裝飾華美的庭院,溪渠兩側的房屋大都用黃土夯築而成,高高低低的馬頭牆隨地勢錯落著。經過日月風雨的剝蝕,牆體露出夾雜的瓦礫和縱橫的溝槽,顯得古拙而質樸。本村人家的門楣上多有懸著“文魁”、“武魁”的匾額,想必漈頭村在前朝是盛於科舉的封蔭之地。

踅進一條僻靜的小巷,依舊是老房子,傳統的廳堂、正房、廂房、天井、屏風一應俱全,規模卻不大。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像是鴻儒當年調素琴、閱金經的居所。據說村裡有位張書岩老先生為了長久保護文物、發揚傳統,不惜抵押老宅,自費在此創辦了耕讀文化博物館。張老先生因此負債累累,卻留下了可供後人追根溯源的渠道。那些展出的茶壺、筷子籠、油燈、榨油坊、斗笠、蓑衣、年糕印模、種子竹筒等不僅僅是舊年的生產生活用具,更體現出本地先人耕讀傳家的理念和溫厚敦樸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