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 送燈正文

送燈

作者:吳安欽  (字數:1500字作文)

送燈是連江鄉間大年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因此,正月十一夜,鄉下人多了個上燈夜,十三夜,又是一個點燈夜。可以說,這兩個節點都是為十五鬧元宵做準備。

送燈不是隨便送的,送燈形式非常莊重。這種燈是由娘家人負責製作,只送給年前剛剛嫁出門的女兒家。以祝福女兒在這一年裡,早生貴子,讓他們賞玩由外公外婆精心製作的燈具。

在我的記憶中,這種燈在我們家鄉叫做“連心燈”。它像一個特大特高的桶,全部由竹篾和各色的紙張粘合而成。桶形的燈不是封閉的,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窗戶式門眼。從門眼可以窺見到裡面的精彩世界——一層的燈數最多,二層次之,三層只有幾盞,每一層燈周圍都造有著衣不同的少兒及其他們戲燈耍燈的滑稽可愛狀。還有形態各異能鏇轉的風葉,每盞燈都設計有可供插放小蠟燭的插座。最常見的除了橘子燈之外,以魚型燈居多,還有飛機、輪船、帆船等等。點燈時,桶形的外罩一卸下,整個輝煌耀眼的彩燈世界躍然而出,讓人喜不自禁。特別吸引人的是,小小的紅蠟燭一點燃,懸著的,立著的,掛著的大小燈籠會速度不一地轉動起來,連燈旁的紙葉片隨著燈籠的轉動也會飛起來。

“連心燈”有兩種意蘊,一是祝願女兒女婿同心同德;二是親家兩邊世代友好。“連心燈”除了以上所述的形狀,還有造型獨特的宮形燈、傘形燈、屋形燈、八角燈、動物形狀的燈等等。

正常情況下,“連心燈”一年只亮三次。第一次是娘家人送抵的當天夜裡,點上,讓女兒家人亮相一下娘家人的心靈手巧。第二次,是十三夜,當各家各戶亮燈時,它就掛上大廳與其它燈火交相輝映,讓更多的人觀賞。第三次,即十五鬧元宵。元宵後,這燈就收藏起來,待孩子出生後,再點燈慶賀。

送“連心燈”還有個規矩。女兒嫁人了,一般都由娘家的男子送去,這是娘家人的一個願景——讓他們的女兒先生個男孩。而且送燈的男子基本都是比嫁出門的女兒年紀小,這叫做親家舅給未來的外甥或外甥女送燈。有的家庭只有嫁女的哥哥沒有弟弟,這種情況的,可由哥哥的兒子代送。

我給我的二姑送燈就屬於這種。

那年開春,家人早就備好了“連心燈”。初七一早,我身著節日裝,在響亮的鞭炮聲中,挑起了用大布袋裝好的“連心燈”,直向碼頭走去。坐渡船1個多小時才到達二姑家。因為是送“連心燈”而來,我受到了特別熱情的款待。鳴炮接應後,二姑家中午設了專宴,全部挑選年齡與我相仿的人作陪,整桌都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我們吃喝得有滋有味又把捏分寸。那天,因潮汐關係我留在二姑家過夜,夜裡,二姑的婆婆和她的家人按規矩點起了“連心燈”。燈前,他們個個都誇我們家做的“連心燈”不僅漂亮,而且與眾不同,五子拜神、五子耕讀、五子登科等圖像惟妙惟肖,看了,讓人愛不釋手。

第二天,二姑家給我們回送了滿滿兩大擔的紅糖芯包子。回送這么多的包子乾什麼?原來,按照我們鄉村的風俗,這些包子要分別送給全村各家各戶及所有的親戚朋友。家鄉當年流行一句諺語,叫做:“送人兩個包子,子子孫孫有包吃”。意思是,只要生有女兒,她們出嫁之後,都會給娘家人的“連心燈”回送包子,那么,全村的人世世代代就不愁沒包子吃了。的確,自我懂事起,在家鄉的20多年裡,每年一到正月初八,直到元宵節前,每天都有人給我們家送包子。有時,一天不只一家兩家送,甚至是五六家七八家送,有的還送染有紅色的雞、鴨蛋。在那個物質緊缺的年代,這些包子可做我們的主食。在我家,這包子一般都要吃到過了正月。

可是,不知從哪年起,家鄉的這些有了大變化。首先,不再送我們當年的那種手工製作的“連心燈”,現在送的是塑膠製作的橘子型清一色紅燈籠,或者是大型電動走馬燈。第二,不再回送紅糖芯的包子,而是給女兒的娘家一個大紅包,算是父母親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據說,取消送包子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日子好過了,鄉親們都住上了高樓,不愛吃包子之類的食物,分多了,反而成了浪費。

當年的“連心燈”,如今成了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