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詩詞問答

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是誰?答:辛棄疾
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辛棄疾的名句有哪些?答:辛棄疾名句大全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書法欣賞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書法作品欣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自己還能吃飯嗎?

韻譯
江山如畫、歷經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台、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ā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飯量還好嗎?

注釋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於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元嘉: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餘,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
贏得:剩得,落得。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
“四十三年”句:作者於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佛(bì)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拓跋燾在打敗南朝劉宋王玄謨軍隊後,追至長江北岸,在瓜不山上建立行宮,後稱佛狸祠。
神鴉:指在廟裡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詩文賞析

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嚮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

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割據東南,擊退曹軍;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不僅表達了 對歷史人物的讚揚,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種評價是中肯的。


這首詞為辛棄疾六十五歲守京口時所作,詞中感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他以古喻今,不僅讚揚了宋武帝劉裕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而且自不甘休,以廉頗自比,表現了仍要抗金的決心。此詞運用典故純熟,句句有金石之聲,是宋詞中的佳作。
此詞作於開禧元年(1205 )。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閒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後,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鬥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複雜的心理狀態,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裡充分地表現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後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於作品深厚的思想內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到好處;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定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裡著筆的。
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儘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台舞榭,遺蹟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 ,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
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居遺蹟,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裡,作者發的是思古之幽情 ,寫的是現實的感慨。
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中開創基業,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於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現,是多么鮮明的對照!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么,在下片裡,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峰迴路轉,愈轉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盪,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 ”(見《資治通鑑·宋紀 》)。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後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 :“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見《宋書·王玄謨傳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衛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 ,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 。“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元魏,並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並不占優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後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闢地的偉業,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 ,則是完全可能的。
無如宋文帝急於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①
。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鑑戒,是發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於草草從事 ,“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
想到這裡,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入了第二層。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的 。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說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朴姑 。”那沸騰的戰鬥歲月,是他英雄事業的發軔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敗退後,他就堅持不下去,於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 。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 ,“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後,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
“烽火揚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句用意是什麼呢?佛狸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縣東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後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狸,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狸祠。這所廟宇,南宋時猶存。詞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關,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種種歧異。其實這裡的“神鴉社鼓 ”,也就是東坡《浣溪沙》詞里所描繪的“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場景。
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和農村生產勞動是緊密聯繫著的。在終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農民祈晴祈雨,以及種種生活願望的祈禱,都離不開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賽會,歌舞作樂,一方面酬神娛神,一方面大家歡聚一番。在農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
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農民說來,是無關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繫起來。因而 ,“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不過是農村生活的一種環境氣氛而已,沒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棄疾在詞里攝取佛狸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著內在的聯繫,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髮出來的。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顏亮。
例如在《水調歌頭》詞中說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 。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狸愁 。”詞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顏亮,正好作為此詞的解釋。佛狸祠在這裡是象徵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狸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鬥氣氛 。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苟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在這裡,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那么,辛棄疾是不是就認為良機已經錯過,事情已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對於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於舉措是否得宜,在於任用什麼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託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於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入了最後一層。
只要讀過《史記·廉頗列傳》的人,都會很自然地把“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 ”的老將廉頗,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 ”(劉過《呈稼軒》詩中語)的辛棄疾聯繫起來,感到他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是多么飽滿、鮮明,比擬是多么貼切、逼真!不僅如此,稼軒選用這一典故還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 * 、以及南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這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體會。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 ”,也是因為“數困於秦兵 ”,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蒙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作者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瑞鷓鴣·乙丑奉祠舟次餘杭作 》)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他作此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嘆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軒論詞》條說:他提出《永遇樂》一詞“覺用事多”之後,稼軒大喜 ,“酌酒而謂坐中曰 :‘夫君實中余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 。”人們往往從這一段記載引出這樣一條結論:辛棄疾詞用典多,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作態度可謂嚴肅認真。而這條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條重要訊息卻被人們所忽視:以稼軒這樣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為什麼會“味改其語 ,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 ”,想改而終於改動不了呢?這不恰恰說明,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並不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標籤:宋詞三百首豪放詠史懷古愛國諷刺

詩詞推薦

  • 詠梅

    陳亮宋代〕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發,百花皆事香。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東君政主張。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李清照宋代〕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井欄砂宿遇夜客

    李涉唐代〕暮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蜀相

    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滿庭芳·看岳王傳

    周德清元代〕披文握武,建中興廟宇,載青史圖書。功成卻被權臣妒,正落奸謀。閃 * 望旌節中原士夫,誤 * 棄丘陵南渡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紫萸香慢·近重陽

    姚雲文宋代〕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正自羈懷多感,怕荒台高處,更不勝情。向尊
  • 鹽角兒·亳社觀梅

    晁補之宋代〕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占溪風,留溪月。堪羞損、山桃如血。直饒更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召旻

    佚名先秦〕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賊內訌。昏椓靡共,潰潰回遹,實靖夷我
  • 揚子江

    文天祥宋代〕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關山月

    陸游宋代〕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里
  • 卜運算元·見也如何暮

    石孝友宋代〕見也如何暮。別也如何遽。別也應難見也難,後會難憑據。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鵲橋仙·七夕

    蘇軾宋代〕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
  • 北來人

    劉克莊宋代〕試說東都事,添人白髮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淒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石州引·薄雨初寒

    賀鑄宋代〕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纏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銷盡龍沙雪。還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於南陽同仲澤鼎玉賦此

    元好問金代〕少年射虎名豪,等閒赤羽千夫膳。金鈴錦領,平原千騎,星流電轉。路斷飛潛,霧隨騰沸,長圍高卷。看川空谷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

    米芾宋代〕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靄靄春和生海市。鰲戴三山,頃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後秋興之十三八首·其二

    錢謙益清代〕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唐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
  • 三月二十七日夜醉中作

    陸游宋代〕前年膾鯨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顏羞自照。誰知
  • 蘭陵王·柳

    周邦彥宋代〕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_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