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詩詞問答

問:送梓州李使君的作者是誰?答:王維
問:送梓州李使君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送梓州李使君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維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維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千山萬壑之中,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到處都是杜鵑的啼鳴聲。
山中一夜春雨過後,只見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一般。
漢水的婦女辛勞織布納稅,巴人地少常常訴訟爭田。
望你發揚文翁政績,奮發有為不負先賢。

注釋
梓州:《唐詩正音》作“東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後移鎮梓州。
壑(hè):山谷。
杜鵑:鳥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規。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樹杪(miǎo):樹梢。
漢女:漢水的婦女。橦(tóng)布:橦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
巴:古國名,故都在今四川重慶。
芋田:蜀中產芋,當時為主糧之一。這句指巴人常為農田事發生訟案。
文翁:漢景時為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地僻陋,乃建造學宮,誘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翻:翻然改變,通“反”。
先賢:已經去世的有才德的人。這裡指漢景帝時蜀郡守。

詩文賞析

贈別之作,多從眼前景物寫起,即景生情,抒發惜別之意。王維此詩,立意則不在惜別,而在勸勉,因而一上來就從懸想著筆,遙寫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風光,形象逼真,氣韻生動,令人神往。

開頭兩句互文見義,起得極有氣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大有耳目應接不暇之感。這兩句氣象闊大,神韻俊邁,被後世詩評家引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如椽大筆,淋漓潑墨,勾勒出巴蜀層巒疊嶂的群山、無數險峻深邃的岩壑、高聳雲天的林木,同時還有一片杜鵑熱鬧如沸的啼鳴,使萬壑千岩為之振響。如同展開一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令人為之一振。緊接著的“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更扣緊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點,先描繪深山冥晦,千岩萬壑中晴雨參半的奇景,再繪出雨中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詩人遠遠望去,泉瀑就如同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似的。這裡生動地表現出遠處景物互相重疊的錯覺。詩人以畫家的眼睛觀察景物,運用繪法入詩,將三維空間的景物疊合於平面畫幅的二維空間,若將最遠處、高處的泉瀑畫在稍近、稍低的樹梢上。

由此,就表現出山中景物的層次、縱深、高遠,使畫面富於立體感,把人帶入一個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境界。這一聯的“山中”承首聯的“山”,“樹杪”承應首聯的“樹”,連線緊湊,天然工巧。無怪乎清代詩人王士禛擊節稱讚這四句詩,“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帶經堂詩話》卷十八)。

作者以欣羨的筆調描繪蜀地山水景物之後,詩的後半首轉寫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那裡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產芋,那裡的人們又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漢女”“巴人”“橦布”“芋田”,處處緊扣蜀地特點,而徵收賦稅,處理訟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後所掌管的職事,寫在詩里,非常貼切。最後兩句,運用有關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聯繫上文來看,既然蜀地環境如此之美,民情風土又如此之淳,到那裡去當刺史,自然更應當克盡職事,有所作為。寓勸勉於用典之中,寄厚望於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送梓州李使君》作為一首送別詩來看,它的藝術構思新穎奇特。詩中沒有一句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繪巴蜀的山水、風情和民事。然而讀後深思,就會發覺此詩緊緊圍繞李氏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全詩融注著詩人對李氏欣羨、期望、勸勉的一腔真情,前後融會貫通,結構謹嚴縝密。前兩聯描繪巴蜀雄秀山川風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詩人對梓州風光的熱烈嚮往,對李氏即將前往赴任的無限欣羨。第三聯有極強的概括力,既表現了蜀地的物產、民風,也說明蜀地僻遠經濟落後,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並非易事,而是任重道遠。這一聯還為尾聯埋下伏筆,使詩人勸勉李使君的話更顯得切實而不空洞。尾聯則順勢而下,勉勵李使君以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為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圖。詩人以文翁來比李使君,用典貼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藉以傳達出自己真誠、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謂用典妙筆。

詩寫送別,不寫離愁別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語,卻有對於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關心。格調高遠,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別詩中,堪稱是一首構思別開生面、思想境界高遠、讀後令人振奮的佳作。

標籤:唐詩三百首友情送別

詩詞推薦

  • 雨後送李將軍還祠偕同寅飲一杯亭

    趙汝愚宋代〕民感桑林雨,雲施李靖龍。精誠天地動,意願鬼神從。村喜禾花實,峰看嶺岫重。白旗輝烈日,遙映一杯濃。
  • 玉階怨

    李白唐代〕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鄰居

    於鵠唐代〕僻巷鄰家少,茅檐喜並居。蒸梨常共灶,澆薤亦同渠。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岑參唐代〕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梁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河西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賀新郎

    辛棄疾宋代〕陳同父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於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
  •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劉長卿唐代〕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歸自謠

    馮延巳唐代〕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遠送瀟湘客。蘆花千里霜月白,傷行色,來朝便是關山隔。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江神子·送元濟之歸豫章

    辛棄疾宋代〕亂雲擾擾水潺潺。笑溪山。幾時閒。更覺桃源,人去隔仙凡。萬壑千岩樓外雪,瓊作樹,玉為欄。倦遊回首且加餐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凌侍郎還宣州

    晏殊宋代〕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擁使旌。津吏戒船東下穩,縣僚負弩晝歸榮。江山謝守高吟地,風月朱公故里情。曾預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

    鄭愔唐代〕下嫁戎庭遠,和親漢禮優。笳聲出虜塞,簫曲背秦樓。貴主悲黃鶴,征人怨紫騮。皇情眷億兆,割念俯懷柔。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婆羅門(一作可止詩)

    清江唐代〕雪嶺金河獨向東,吳山楚澤意無窮。如今白首鄉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別

    王維唐代〕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酹江月·驛中言別

    鄧剡宋代〕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待儲光羲不至

    王維唐代〕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韋整尉長沙

    張祜唐代〕遠遠長沙去,憐君利一官。風帆彭蠡疾,雲水洞庭寬。木客提蔬束,江烏接飯丸。莫言卑濕地,未必乏新歡。
  • 哭李商隱

    崔珏唐代〕成紀星郎字義山,適歸高壤抱長嘆。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干。風雨已吹燈燭滅,姓名長在齒牙寒。只應
  • 浣溪沙·和無咎韻

    陸游宋代〕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韋城李少府

    張九齡唐代〕送客南昌尉,離亭西候春。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別酒青門路,歸軒白馬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 思王逢原三首

    王安石宋代〕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巵。陳跡
  •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_送梓州李使君的賞析_古詩文